[发明专利]形成薄膜的材料溶液无效
| 申请号: | 90106615.X | 申请日: | 1990-07-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372C | 公开(公告)日: | 2000-03-15 |
| 发明(设计)人: | 池恒九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星电管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C08L33/08 | 分类号: | C08L33/08;C08L29/04;C08J5/18 |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忠忠,程天正 |
| 地址: | 韩国京畿***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形成 薄膜 材料 溶液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形成薄膜的材料溶液,特别涉及彩色阴极射线管荧光屏制造工艺中形成薄膜的材料溶液的涂敷工序所使用的一种经改进的形成薄膜的材料溶液。
一般说来,彩色阴极射线管的面板通常是这样涂敷的:先在面板的内表面上形成象石墨之类的光吸收材料制成的条纹图形的黑底,然后在各黑底之间交替淀积上红、绿、蓝荧光材料,由此形成荧光层。
为提高发光率、加强电位、并防止荧光层烧毁,在荧光层上形成铝等组成的金属淀积层。但若将金属直接淀积到荧光层上,则金属蒸汽会侵入荧光层中,导致金属层的性能变差,荧光层表面不光滑,从而难以形成均匀的金属淀积层。
因此为将荧光层和金属淀积层分隔开,并使荧光层表面光滑,通常在荧光层和金属淀积层之间涂上以丙烯酸类乳浊液为基本原料的形成薄膜的材料溶液。
所述形成薄膜的溶液是用以防止金属蒸汽在淀积过程中侵入荧光镶条各粒子层之间的。
所述形成薄膜的材料溶液应对面板内表面和荧光层具有均匀的新和力。
具有这些性能的形成薄膜的一般材料溶液通常是由丙烯酸类乳浊液、聚乙烯醇(PVA)、纯水和若干附加剂混合而成的混合物。在荧光层完全形成之后马上将该溶液注入面板的内表面,并转动面板,使该溶液涂敷到整个表面上。在所述涂敷工序中,所涂敷的形成薄膜的材料溶液遍布面板的整个内表面,有些溶液作为涂敷层沉积在面板表面。然后快速转动面板,使多余的形成薄膜的材料溶液甩离面板从而除去这些多余的溶液。
所述多余的溶液在面板内表面上流动时,留下了材余迹,这会使薄膜的厚度不均匀。
若丙烯酸类乳浊液与聚乙烯醇的重量比超过某一比值,则涂敷层上因干燥过程中的适应性作用而产生污点,这种污点还在每次换另一批料时出现在阴极射线管的屏面上,从而降低阴极射线管的发光率。
此外,由于彩色阴极射线管内表面的光滑度变差,铝淀积层的光滑度也变差,于是引起了局部鼓胀或成片状剥落现象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改良形成薄膜的材料溶液的组成比提供彩色阴极射线管中用的一种能形成均匀的厚度、不致在面板内表面形成的涂层上形成溶液流动余迹或污点的形成薄膜的材料溶液。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包含聚乙烯醇、丙烯酸类乳浊液和纯水的形成薄膜的材料溶液具有这样的特点,即它加入有作为增稠剂的聚丙烯酸树脂水乳液。
下面说明应用本发明的形成薄膜的材料溶液制造彩色阴极射线管荧光屏的过程。
荧光层形成过程包括以下各工序:浆液涂敷→干燥→曝光→显影→干燥,上述过程是在彩色阴极射线管面板内表面上进行的,然后将所述面板传送到形成薄膜的材料溶液涂敷工段。接着在形成薄膜的材料溶液的涂敷工段将所述溶液涂遍传送来的面板的整个表面。然后将所述面板传送到干燥工段进行干燥,然后再传送到一般的铝真空淀积工段。
在本发明的形成薄膜的材料溶液的涂敷工序中,聚丙烯酸树脂水乳液是作为增稠剂而添加的,以减少聚乙烯醇的量,直到通过调节聚乙烯醇和纯水的量调节混溶性损失范围以及所述溶液的浓度和pH值为止,而不规则形成的乳浊液层则在涂敷过程中借助于混溶性损失加以除去。
设形成薄膜的材料溶液为100%重量,则所加的其它成分的份量最好是:聚丙烯酸树脂水乳液为0.5至1.3%重量,聚乙烯醇为19至24%重量,丙烯酸酯乳浊液为38至43%重量,纯水为29至35%重量。
下面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最佳参考实例、比较实例和实例。
参考实例
纯水 25.5%重量
丙烯酸类乳浊液(B-74)(Rohm & Hass公司出品) 40.3%重量
草酸铵 3.2%重量
过氧化氢(H2O2) 0.8%重量
甘油 1.6%重量
2%聚乙烯醇 28.2%重量
氢氧化铵(NH4OH) 少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星电管株式会社,未经三星电管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010661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利用剩余井压的数控采油装置
- 下一篇:内燃机的控制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