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带自动止动机构的电动卷料吊具无效
| 申请号: | 89220325.0 | 申请日: | 1989-12-0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61556U | 公开(公告)日: | 1990-09-05 |
| 发明(设计)人: | 曾瑞;苏祖欣;庄一蕾;佟沐心 | 申请(专利权)人: | 曾瑞 |
| 主分类号: | B66C1/30 | 分类号: | B66C1/3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072750 河北省涿***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 机构 电动 卷料吊具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吊运水平放置的卷料或套筒(统称起吊物)的专用吊具--电动卷料吊具。
电动卷料吊具工作时通过电机带动启闭机构,使左右吊钩沿吊梁长度方向作相反方向的运动:左右吊钩相向运动时,吊钩闭合,钩住起吊物;左右吊钩相背运动时,吊钩开启,松开起吊物。但这种吊具的不足是左右吊钩闭合接近起吊物时,很难控制吊钩不撞击起吊物,而这种撞击有可能使吊具启闭机构受损或电机过流烧损,更多的则是损伤起吊物端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通常的作法是利用行程开关来控制吊钩行程。但当起吊物长度变化时,便要调整行程开关位置,这对实际应用来说不仅极不方便,当起吊物长度尺寸变化较大时还是不可能的。这是由于结构限制,行程开关的可调范围是有限的;特别是起吊时吊环的中心与起吊物重心位置偏差较大时;或行程开关因故障失灵时,吊钩撞击起吊物的事故不免时有发生。另一方面现有吊具的吊梁为等截面梁,不得不将一部分装置和电机置于吊梁外部,既不利保护又不美观。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改进的带自动止动机构的电动卷料吊具,它能实现吊钩运动受阻时的自动止动,防止吊钩闭合时对起吊物和吊具的撞击损坏,实现过载保护,同时使吊具的结构和造型更合理。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将电动卷料吊具的吊梁制成变截面梁,电机和启闭机构全部置于吊梁内,电机和启闭机构之间设置一种可限定传动力矩大小的力矩联轴器。只要将该联轴器的力矩调整限定在足够维持吊钩正常运动状态,这样当吊钩运动受阻,力矩增大超限时,力矩联轴器工作失效,启闭机构就停止工作(这时电机可仍在运转),从而使吊钩自动止动,实现过载保护。
本实用新型将吊梁按弯矩图设计成变截面(等强度或近似等强度)梁,既充分利用了吊梁的结构和力学特点,节约材料,制造工艺性好;又使容纳电机、力矩联轴器和启闭机构的有效空间得到保证,置全部传动装置于吊梁内,实用安全、美观;同时由于着眼点不在于用行程开关来限制吊钩的行程,而是通过力矩联轴器的自动止动功能实现过载保护,所以它对起吊物长度的变化能很好适应,实际应用时不需做任何调整极其方便。这一过载保护功能还能改善电机的起动性能,使电机能近似于空载起动,起动平滑,设计时能更合理按工作负载选用电机,避免“大马拉小车”现象。
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由以下的实施例及其附图给出。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带自动止动机构的电动卷料吊具的主视图(部分剖面)。
下面结合图1,说明依据实用新型提出的具体装置的细节及工作情况。
本实用新型包括:吊环(3),左右吊钩(6),按弯矩图设计的变截面吊梁(5)和吊梁(5)内的全部传动装置--启闭机构(1)、力矩联轴器(2)和电机(4)。图中双点划线表示左右吊钩(6)经启闭机构(1)带动可沿吊梁(5)长度方向启闭,并处在开启状态的情况。
力矩联轴器(2)置于启闭机构(1)和电机(4)之间,力矩联轴器可以是可调整限定传动力矩的机械或液力力矩联轴器,也可以是一种双锥体偶合力矩联轴器。后一种力矩联轴器简单方便、体积小、工作可靠。
图2是设在电机(4)和启闭机构(1)之间的双锥体偶合力矩联轴器的剖面图。其包括螺母(8),垫圈(13),弹簧(8)并由它们使外锥体(9)和(10)(动力输入端)与内锥体(11)(动力输出端)配合组成摩擦传动付。通过调整弹簧(8)的予紧力即可控制传动力矩大小。显而易见,只要调整弹簧压力使摩擦传动付的传动力矩限定在足够维持吊钩正常运动即可。这样当吊钩受阻时,摩擦付之间便自动打滑,使吊钩自动止动,实现过载保护;而弹簧的存在又使之具有自复传力性能,即阻力消除,自行恢复传递功能。从图2可看出内锥体(11)为浮动动力输出端(即小齿轮)与大齿轮(12)(其是启闭机构的一部分)直接啮合。这种紧凑的结构使得传动装置布置简化,轴向尺寸大大缩短,又符合变截面梁结构特点,体积小、工作可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曾瑞,未经曾瑞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922032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