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三相可控硅充电机自动控制装置无效
申请号: | 89218956.8 | 申请日: | 1989-11-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67875U | 公开(公告)日: | 1990-12-19 |
发明(设计)人: | 勾长虹;袁健康;李玉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汽车管理学院 |
主分类号: | H02J7/10 | 分类号: | H02J7/10 |
代理公司: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专利服务中心 | 代理人: | 刘德跃 |
地址: | 233***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三相 可控硅 充电机 自动控制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三相可控硅充电机自动控制装置。
目前对蓄电池进行充电,大多采用人工控制充电机的方式进行调节。汽车起动型蓄电池每隔2~3月就要补充充电一次,每次充电长达十几至几十小时。按充电规范要求,补充充电需采用定电流、分阶段充电,方能达到较好的充电效果。这就要求充电工在整个充电过程中,经常检查蓄电池充电情况,调节充电机,使充电电流达到要求;当蓄电池基本充足电后,及时将充电电流减半;蓄电池完全充足电后,要及时关机。可见人工控制方法及过程比较落后、繁琐,而且很难做到严格按照技术要求进行充电。大量使用情况表明,按充电规范进行充电的蓄电池使用寿命可达3~4年之久,而不按充电规范进行充电的蓄电池只能使用一年左右,甚至只能使用几个月就报废。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要提供一种使充电过程严格按照充电规范进行,且对充电机具有保护功能的自动控制装置,减轻充电工的劳动强度,获得更好的充电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完成:在控制盒内装有以单片机为控制核心,用总线方式扩展A/D转换芯片,外接I/O扩展芯片、LED显示电路、触发及报警电路、BCD码拨盘电路、过零及相序检测电路、采样电路、辅助电路组成的控制电路,并赋予相应的软件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还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完成:触发及报警电路、过零检测电路采用了光电耦合器。采样电路包括充电电流采样电路、单格电压采样电路、总电压采样电路三部分:充电电流采样电路采用双集成运放及电阻、电容构成Buterwoth型二阶低通有源滤波放大器,其放大倍数可通过电位器调校;单格电压采样电路采用双线对地悬浮式采样,两根采样线接在与充电机负极引线相连的那个蓄电池单格上,正负极可任意连接;总电压采样电路采用电阻与分压器分压,并接有反向保护二极管保护电压表。软件系统由主程序及触发子程序构成,并采取了对频率变化的保护措施,设置了软件陷井。软件系统主程序流程为:系统自检,发现异常便显示、报警,无异常显示等待由拨盘输入设定值,相序检测、过零检测,调触发子程序,计时并设采样标志,显示转换按钮处理,定时或过充时间到便显示、报警,未到检查C相脉冲标志,判断是否发C相脉冲,检测到下一个过零信号便继续执行。软件系统中触发子程序对过零信号采取查询方式响应,其流程为:累计过零个数,检查C相脉冲标志,判断是否发C相脉冲、发A相脉冲,检查采样标志,从而判断是否进行采样、显示,发B相脉冲,C相脉冲标志处理,返回主程序。控制盒上装有显示器、各种开关、按钮及连接插座。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不但实现了充电过程的自动化,减轻了充电工的劳动强度,而且使充电过程规范化,延长了蓄电池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可进一步用以下附图进行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控制原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软件流程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外观立体图。
参照图1,在充电过程中,先由过零检测电路检测到一相交流电的上升过零点(每周期检测一次),按当前控制角延时后,发出第一个触发脉冲,然后按三相交流电的相序,每间隔120°电角度发出一个触发脉冲,使与相序相对应的可控硅轮流导通。同时单片机通过ADC0809每隔1秒钟采样一次充电电流,与由拨盘输入到某一存贮单元的设定电流值比较,用其差值经过P运算作为修正量,改变可控硅的导通角,从而使充电电流逼近设定值,达到恒流充电之目的。
参照图2,单片机8039为控制系统的核心器件,用来进行各种数据的运算处理及对其它器件进行控制。其中T0、T1与过零及相序检测电路相连;P1口(P10~P17)8根线输出LED显示器的段选码,P20~23及PROG线连接I/O扩展芯片8243,外接2K程序存贮器2716,地址锁存器使用74LS373,用总线方式与A/D转换芯片0809接口,用INT线与0809作座答通讯,P24口作方式选择用,P25用来接收显示转换信号,P26口为专用调试口,P27口用来接收拨盘值有效信号,XTAL口外接6MHZ晶体,RESET
口为上电复位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汽车管理学院,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汽车管理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921895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