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后房型人工晶体无效
| 申请号: | 89218014.5 | 申请日: | 1989-10-13 |
| 公开(公告)号: | CN2060724U | 公开(公告)日: | 1990-08-22 |
| 发明(设计)人: | 崔建华;谢海明;刘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B29D11/02 | 分类号: | B29D11/02;//B29K3304 |
| 代理公司: | 中国科学院合肥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周国城 |
| 地址: | 安徽省合肥***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后房型 人工 晶体 | ||
本发明是一种人造眼内晶状体,国际分类号为A61F 2/16。
人工晶体亦称眼内眼镜或假晶体,系采用高分子生物材料制成,用以替代白内障病人混浊的自然晶体。在人工晶体发明之前,病人一般是通过手术摘除白内障,但手术后屈光度发生很大变化,视力只能达到0.01,病人仍看不见物体。而人工晶体的植入,可以使屈光度接近正常眼,因而病人可以恢复视力,看见物体。
从一九四九年英国的Ridleg在白内障摘除手术后,首次植入人工晶体成功距今的四十年来,人工晶体已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从初期的Ridleg后房型人工晶体到第一、二代的前房型人工晶体;从第三代前房型人工晶体的发展以及虹膜固定型人工晶体的产生到后房型人工晶体进一步发展的,今天。近年来,由于白内障乳化吸收和冲洗技术的发展,后房型人工晶体得到了广范的应用。临床证明:人工晶体在白内障摘除后能克服其屈光度上的重大缺陷,使人眼恢复接近生理状态的透光、屈光能力,视力不仅可以恢复到0.4-1.5左右,还能获得双眼视觉。人工晶体不仅可用于治疗白内障病人,还可用于治疗高度近视与眼外伤。因此,人工晶体用于治疗眼病,是近代眼科治疗学史上的一大进步。
目前,国外生产人工晶体的技术水平已经很高,各种类型的人工晶体已有几十种之多。仅美国生产人工晶体的公司、厂家就有20多家,产量占世界总量的三分之二以上。但是,如果我国靠进口人工晶体来使384万盲人复明,医治眼病,这将花费大量外汇。为了用国产材料以及自己的技术生产出我国自制的人工晶体,特做出本实用新型。
下面依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说明之。
首先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或是切削或是注塑成平凸形,见图1,图2中的1,经过光学加工后再在1上钻二个孔,见图1,图2中2,二孔通过圆心在一直线上。
将聚丙烯细丝(医用)缠绕在一剖面为C形的金属棒上,经加热,老化,定型,使聚丙烯细丝呈C形,再把已成C形的袢用PMMA配制的液态材料粘合在二孔内,也可用激光焊接并使两袢与晶体平面呈10°-15°角。
本实用新型除了具有后房型人工晶体的特点外,还由于采用了C形袢以及袢与晶体平面呈10°-15°角,使其有以下优越性:
一.人工晶体对眼内捷状沟的压力分散,这样使植入的人工晶体不易脱落,从而大大减少植入后的“落日综合症”的发病率。
二.晶体位于玻璃体膜前,距眼球旋转中心较近,减少了人工晶体的离心力,因而使植入人工晶体后的“黄斑囊样水肿”“玻璃体炎”和“视网膜脱离”等发病率降低。
三.晶体紧帖后囊膜,因而有较好的聚光功能,使成像质量好。
四.袢与角膜的等距离增大,从而减少了“挡风玻璃擦试器”等并发症的发生。
本实用新型除了进行过光学实验,光谱分析以及特种工艺的研究外,还进行过毒理学实验,动物实验,最后应用于临床。所有实验均证明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工艺新颖,实验方法科学,无毒性,视力矫正到0.5以上者达90.74%,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人造眼内晶状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921801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子清毒、保鲜装置
- 下一篇:面包包装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