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防降液压千斤顶无效
申请号: | 89216917.6 | 申请日: | 1989-09-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62725U | 公开(公告)日: | 1990-09-26 |
发明(设计)人: | 吴金荣;杨进兴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金荣;杨进兴 |
主分类号: | B66F3/30 | 分类号: | B66F3/3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0434 上海市虹***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液压 千斤顶 | ||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起重用液压千斤顶,特别涉及一种安全防下降的液压千斤顶。
液压千斤顶由于结构简单。自重轻,使用方便,传动效率高。故而比机械式千斤顶更受用户的欢迎选用。
但是。液压千斤顶是应用液压传动原理而工作的,难免在各密封部位会存在微量的内泄漏。故而在持久载荷下,会产生微量的下降现象。这种缺陷在较多的使用场合下是不允许的。如在建筑、桥梁、隧道等施工中。由于持续于载荷的时间都比较长。定位要求比较高。不允许有丝毫下降现象。因而限制了一些应用范围。用户只能以机械式千斤顶代用。更有甚者,千斤顶在载荷下。如密封部位有某处失效。起重物件立即跌落。以致造成起重事故。
本实用新型是以通用液压千斤顶的结构上加以改进、完善,提供一种安全防下降形式的新型液压千斤顶。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以如下方式实现的:(通用液压千斤顶的基本原理与结构省略介绍)它改进部位包括活塞杆及位于活塞杆相联的防降螺帽;油缸上的限位孔单向泄油装置,以及活塞头、顶帽上的密封结构。
当千顶的活塞杆上升到需要高度时。在其活塞杆上的螺帽随至旋到最下端与其顶帽接触。此时载荷就通过螺帽、顶帽、油筒而传至底座上。这时如千斤顶内部存在慢性泄漏。甚至打开放油阀螺栓。载荷也不会下降,起到安全防降之作用。
在油缸上端外径上制有一环形凹槽,槽底内钻一微小限位孔,槽外口装置一O形橡胶圈。当活塞杆上升至最大高度时(活塞头密封圈升至限位孔位置时)。压力油即从微孔中泄至凹槽内并推开O形圈流入油筒内。起到限制起升高度的安全防护作用。当千斤顶侧置时。因有O形圈的密封作用。限制了油筒内的油液从限位孔中流入到活塞杆的螺纹槽内。再从顶帽处向外流出。避免了千斤顶在侧卧时的漏油现象。
在顶帽的内外径槽中各置入一O形圈,以阻止油筒内油外泄漏。其中内槽中的O形圈应有适当的压缩量,既能阻止工作油向外泄漏。又能使空气在较低的压力差下能从O形圈自由出入。以避免千斤顶在使用中因油筒内的油液体积变化造成的真空或过压而引起千斤顶工作的失常。
本实用新型性能安全可靠,结合了液压千斤顶和机械式千斤顶的各自优点。能适合各种环境下的作业需要。有很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为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的外形图。
参照图例。回油螺栓1位于底座2上。活塞头3和活塞杆6、油缸5,油筒4所围成的空间。油筒和油缸之间的空腔充满了工作油液,油缸和油筒用密封方式连接于底座上,上端被顶帽9压紧至达到密封。调整螺杆10旋在活塞杆的螺纹孔中。在起重前起到调整原始高度的用途。油泵12按置于底座上。通过操纵机构(图中未表示)的上下往复扳动油泵芯。油液即从油筒内进入油泵再压入到油缸中。活塞杆即起升。由于有二粒钢球的单向阀门作用。故油液不会返流回油筒中去。
当千斤顶起升到最大高度时,活塞头上的密封圈下端达到油缸上的限位孔位置时,压力油即从微孔中流入油缸的外槽中。并推开密封圈7流回到油筒中,起到了限位作用。
当千斤顶侧卧时。油筒中的油液由于O形圈的阻隔作用,故不会通过限位孔从活塞杆缝隙中向外流出。
当千斤顶起升到需要高度时。随之旋下螺环11至最下端。载荷即由油筒、底座等零件支撑,这时即使放松回油阀螺栓,起重物体也不会下降。起到安全稳定作用。当要下降起重物体时,可扳动油泵使活塞杆略微上升即可松开螺环旋至最上端。再放松回油螺栓,物体即可下降。
O形圈8是当千斤顶在侧卧时,防止油液外流的密封作用。
在底座通往油泵的进油口处装置了一段方向往后的弯管(图中未表示),使千斤顶在向后平卧使用时仍能使油泵吸到油液,照常工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金荣;杨进兴,未经吴金荣;杨进兴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921691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移动式回收液化气、轻汽油装置
- 下一篇:齿轮式双向扳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