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手提式节能电焊机无效
| 申请号: | 89212006.1 | 申请日: | 1988-12-2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317U | 公开(公告)日: | 1990-02-07 |
| 发明(设计)人: | 唐良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唐良松 |
| 主分类号: | B23K9/08 | 分类号: | B23K9/08 |
| 代理公司: | 湖南省零陵地区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秦善生 |
| 地址: | 湖南省永***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手提式 节能 电焊机 | ||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电焊、电割机具。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电能消耗低的特点。
目前通用的电焊机,一般都采用调节电抗器磁路中漏磁的大小来调节工作电流的大小。因此,电能损耗特别大,有电老虎之称。同时又个大体重,很不便于搬动。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设计研制一种体积小、重量轻、既能满足一般电焊、电割作业的需要,又能大量节约电耗的手提式节能电焊机。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通过如下方案完成的:取消现有电焊机中独立的电抗器磁路和调节电抗器磁路中漏磁大小的整套机构,把电抗线圈和电焊机变压器都绕在同一个“口”型的铁蕊上。变压器的原级线圈被均分成两部分,分别绕在铁蕊两边铁柱的下部;变压器的付级线圈亦被均分成两部分,分别绕在两边原级线圈的外面。电抗线圈也被均分成两部分,分别绕在铁蕊两边铁柱的上部。本实用新型使用的电源为220伏或380伏。使用220伏电源时,功率因数为0.7;使用380伏电源时,功率因数可达0.8。本实用新型的付级电压为28~60伏,工作电流可在60A~300A之间进行粗调节,因此,能满足各类电焊、电割作业的需要。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接线原理图。
在附图中,〔1〕是手提式节能电焊机的铁蕊,用矽钢片或其它磁性材料制成。铁轭和铁蕊柱之间不留用于调节漏磁的空气隙。〔2〕是手提式节能电焊机变压器的原级线圈,即高压线圈,用电磁线绕在铁蕊〔1〕两边铁柱的下部,两边绕制的匝数相等,中间都留有抽头,两边的抽头可联可分。〔3〕是手提式节能电焊机变压器的付级电圈,即低压线圈,用电磁线绕在原级线圈〔2〕的外面,两边的匝数亦相等。〔4〕是手提式节能电焊机的电抗线圈,用电磁线绕在铁蕊〔1〕两边铁柱的上部。
在附图2中,〔5〕、〔6〕、〔7〕、〔8〕、〔9〕、〔10〕、〔11〕、〔12〕〔13〕是九个独立的接线头。〔14〕是一个换相开关。其中,〔5〕、〔6〕、〔7〕、〔8〕为输入端接头,外接电源。使用220伏的电源时,先将〔6〕、〔7〕两个接头连接起来,再用〔5〕、〔6〕两个接头;使用380伏的电源,则使用〔5〕、〔8〕两个接头。〔9〕、〔10〕、〔11〕是手提式节能电焊机的一边输出端,一般用它们连接电焊钳。〔12〕、〔13〕是手提式节能电焊机的另一端输出端,一般用它们连接工件。当然,两边的输出端互换一下连接位置也是可以的。工作时若将〔12〕、〔13〕并联后接在工件上,〔9〕、〔11〕并联后接在电焊钳上,把换相开关〔14〕接通,这时,便可获得本实用新型的最大工作电流,一般可高达300A左右,若将〔13〕接工件,〔9〕接电焊钳,或者用〔12〕接工件,〔11〕接电焊钳,断开换相开关〔14〕就可获得该实用新型的最小工作电流,最小时只有60A;若将〔13〕或〔12〕中的一个头接工件,用〔10〕接电焊钳,就可获得本实用新型的中等工作电流,一般在105~150A左右,这时,换相开关〔14〕可以接通,也可以断开。
下面是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
用矽钢片做成总高240毫米、总宽220毫米,截面积为25平方厘米的铁蕊〔1〕。用截面积为4平方毫米的铜漆包线,在铁蕊〔1〕两边铁柱的下部,各绕285圈作为本实用新型变压器的原级线圈〔2〕。两边的原级线圈〔2〕都在165圈处抽头。再用截面积为24平方毫米的铜漆包线在两边原级线圈的外面各绕9圈,作为本实用新型变压器的付级线圈〔3〕。用付级线圈〔3〕同样型号的铜漆包线在铁蕊〔2〕两边铁柱的上部各绕36圈,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电抗线圈〔4〕。照附图2的办法把线接好,装上机壳,接好有关附件就可以了。所得到的手提式节能电焊机体积小,重量只有43公斤左右,可以用手提着走。其空载电压为60伏,工作电流可在60~300A之间调节。使用220伏的电源,功率因数为0.7,使用380伏的电源,功率因数可达0.8。连续烧40根电焊条,机体不会出现明显的发热现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唐良松,未经唐良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921200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