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吸水快干针织物无效
| 申请号: | 89207338.1 | 申请日: | 1989-05-24 |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776U | 公开(公告)日: | 1990-10-31 |
| 发明(设计)人: | 王智;施建国;姜晓惠;梁惠华;岑凌;赵平;陈瑶 | 申请(专利权)人: | 纺织工业部纺织科学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D04B1/00 | 分类号: | D04B1/00;B32B5/08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郭佩兰 |
| 地址: | 北京市东郊***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吸水 快干 针织物 | ||
本实用新型属于生活用针织物品,适用于出显汗如剧烈运动、重体力劳动场合。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参加体育锻炼和旅游的人日益增多,如何开发出具有吸水快干特点,穿着更为舒适的新型针织物是大家普遍关心的一个课题。棉或一般天然纤维虽有较好的吸湿性,但放湿性较差,在剧烈运动大量出汗的情况下,贴身穿着的棉织物等由于不能很快将其吸着的汗液排放到外部环境,人们就会产生闷热、粘着的感觉,滞留于织物中的水份还会随温度下降吸收人体热量,使皮肤温度下降,产生冷感。
为了实现吸水快干,有的在原料微结构上作改进,例如做成中空微孔棉型短纤维,利用毛细管效应吸收汗液,其吸汗速度比棉纤维还快,透气性比棉好,但这种方法必须在纤维加工上作改进。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吸水快干针织物,这种针织物可以较快地从人体上吸走汗液,并尽快地将水份蒸发掉,减少人们因出汗产生的闷热、粘着感,以满足人们由于体育锻炼或旅游时大量出汗的衣着需要。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结构:针织物为二层结构或三层结构。二层结构时,有二种情况:一种是内层(靠近皮肤)采用化学纤维,外层采用天然纤维或者是天然纤维与化学纤维的混纺纱。纬编编织时,外层用纱向内层集圈或者配置成内外用纱交错出现,当内层为粗旦涤、丙、锦纶时,其内层织成单面。另一种二层结构是,外层用细旦(单丝1旦左右)涤纶或棉纶,内层用粗旦(单丝2~3旦)涤纶,外层织成单面,内层向外层集圈或变化集圈形成凹凸效应或采用胖花结构。
三层结构有二种。一种是:内层用粗旦化纤长丝,中层用细旦化纤长丝,外层用天然纤维或天然纤维与化纤的混纺纱。另一种是:内层用粗旦丝,中层用棉、麻、涤/棉、涤/麻的短丝纱,外层用细旦丝。纬编编织时,可以采用中层向内层、外层集圈。
上述几种结构中,当外层采用棉、麻或棉、麻的混纺纱时,可以采用以下染整工艺,即烧毛→前处理→丝光→染色→整理等,采用丝光加工,不仅大大改善外观,而且大幅度地提高了织物的吸水快干特性。
本吸水快干针织物是利用内层的毛细管作用以及芯吸效应,将汗液从内层吸至中、外层,并沿外层迅速扩散、蒸发,本针织物使人穿着感到舒适,无闷热、粘着感,适用于出显汗如剧烈运动、重体力劳动场合。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一种吸水快干针织物结构图;
图2:图1织物的穿纱方式;
图3:一种吸水快干针织物结构图;
图4:图3织物的穿纱方式;
图5:一种吸水快干针织物结构图;
图6:图5织物的穿纱方式。
图1中,〔1〕为针织物内层(靠近皮肤)的化纤线圈,〔3〕为针织物外层的天然纤维线圈,〔2〕为外层的天然纤维向内层集圈,增加了内层的透湿性。
图2穿纱方式中,①、③路为化纤,②、④路为天然纤维。
图3中,〔4〕为针织物内层(靠近皮肤)的化纤线圈,〔6〕为针织物外层的天然纤维线圈,〔5〕为外层的天然纤维向内层的线圈,增加了内层的透湿性。
图4的穿纱方式中,①、③、④、⑥路为天然纤维,②、⑤路为化学纤维。
图5中,〔7〕为针织物内层(靠近皮肤)的粗涤线圈,〔9〕为针织物外层的细涤线圈,〔8〕为针织物中层棉纱与内、外纤维的集圈,它相当于层与层之间的连通管道,迅速将内层汗水输出到外层表面。
图6穿纱方式中,①、④为粗涤,②、⑤为细涤,③、⑥为棉纤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纺织工业部纺织科学研究院,未经纺织工业部纺织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920733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变形座椅
- 下一篇:微小载荷测力称重传感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