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可逆扳手无效
| 申请号: | 89206344.0 | 申请日: | 1989-04-1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321U | 公开(公告)日: | 1990-02-07 |
| 发明(设计)人: | 李长撰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长撰 |
| 主分类号: | B25B19/00 | 分类号: | B25B19/00 |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陈展元 |
| 地址: | 台***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可逆 扳手 | ||
本实用新型系关于一种可逆扳手,尤其有关一种不含有传统棘轮之可逆扳手者。
已知可逆扳手通常包含一把手,一可旋转地结合在该把手一端之套杆元件,该元件具有一延垂直于该把手之一轴而往外伸出之多角形截面部分,及连接该套杆于上述把手,使该套杆元件可绕上述垂直轴旋转棘轮装置,其中该棘轮装置通常含有一正齿轮及一具有分隔齿之爪,该爪系藉一销而被安装,因而可藉拨转动作而提供了该爪与该正齿轮之选择性啮合方向。揭露于美国专利4,336,728;4,485,700及4,589,307号之可逆扳手具有相似于上面所讨论扳手之构造。
美国专利3,564,954号揭露了一种套筒扳手,其含有一从该扳手两端伸出的套杆,及仅具有一爪,由于该扳手之两端具相同构造,操作者可藉翻转该扳手而将棘轮之旋转方向从顺时针改变为逆时针方向,反之亦然。
本实用新型之前的可逆扳手其构造及组合均复杂,因此其成本亦增加。再者,该棘轮与该爪间之啮合仅靠该棘轮上之一或二个齿与该爪咬合而达成,此种情形在一高力距使用状况下可能不具有足够强度。
本实用新型之目的在提供一种不具有传统可逆棘轮扳手之缺点之可逆扳手。
本实用新型之另一目的在提供一种不含有传统棘轮之可逆扳手。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依据本实用新型之可逆扳手包含一第一齿环,其一平滑面上具有单斜向齿,及其中心处设有一方形孔,该第一齿环系转动地装置于该扳手本体内;一第二齿环,其一平滑面上具有对称之单斜向齿,及其中心处设有一孔,该第二齿环系同心地置于上述第一齿环上,并且藉一轴向地位于该齿环与本体间之波形弹性垫圈之推压而与该第一齿环啮合,一方形套杆滑动地装置于上述第一齿环之方形孔,第二齿环之孔,及该弹性垫圈之孔,并且其至少一端凸出于上述扳手本体相对两面之任一面外;其中该第二齿环进一步不可转动地结合该扳手本体上。
上述套杆除了其两端具有习知之套接套筒之弹性卡珠外,该套杆可较佳地进一步包含一中间弹性柱体,而该第一齿环之方形孔内的一侧壁上设有轴向沟槽或凹洞,使得该套杆在上述方形孔及第二齿环中心之孔内滑动时,该中间弹性柱体可卡合该轴向沟槽或凹洞,而不会从该扳手本体脱出。
上述本实用新型之波形弹性垫圈亦可以以一中心穿孔可容纳上述套杆穿过之压缩螺旋弹簧取代。
上述本实用新型之方形套杆及该第一齿环之方形孔亦可以选择性为任何多边形截面,只要两者截面形状互相吻合。
因为上述第一及第二齿环啮合之齿为单斜向齿,因此该第一齿环及该套杆,在扳手被旋转时,仅能被上述第二齿环(其系不可转动地结合于扳手本体上)单方向驱动,又因为该等齿环之啮合系靠上述弹性垫圈而达成,因此当该扳手被反方向旋转时,该第二齿环将在第一齿环上滑动,亦即该扳手可以被逆转而不会驱动该套杆。
因为该扳手之两面具有完全相同功能,所以操作者仅须推动该套杆从另一面往外突出,即可将上述齿环之旋转方向从顺时针转变为逆时针方向,反之亦然。
依据本实用新型之一实施例,该第二齿环之圆周上设有轴向栓齿,而与设于该本体上之相对应轴向栓齿结合,使得该第二齿环不可转动地结合于该扳手本体上。
依据本实用新型之另一实施例,第二齿环之圆周上设有复数个分隔开之轴向突肋,而与设有该本体上之对应凹槽槽合使得该第二齿环不可转动地结合于该扳手本体上。
依据本实用新型之另一实施例,该第二齿环之平滑面上设有复数根往上突出之栓,而与设于该本体内之相对应孔结合,使得该第二齿环不可转动地结合于该扳手本体上。
依据本实用新型之另一实施例中,该套杆可固定结合于该第一齿环之方形孔,并且该套杆两端分别伸出于该本体之两面外。此种构造很明显地具有上述扳手相同之功能。
本实用新型之目的,内容及优点可藉以下较佳实施例之详细说明并参照所附图示而进一步被简单地了解。图示之简单说明:
图1为示范说明本实用新型之一扳手的构造之分解立体图;
图2为图1中扳手之纵长方向垂直剖面图;
图3为示范说明本实用新型之一第二实施例的扳手,其构造之分解立体图;
图4为图3中扳手之纵长方向垂直剖面图;
图5为示范说明本实用新型之一第三实施例中的扳手,其构造之分解立体图;
图6为图5中扳手之纵长方向垂直剖面图;
图7为示范说明本实用新型之一第四实施例的扳手,其构造之分解立体图;
图8为图7中扳手之纵长方向垂直剖面图;
图9为一分解立体图,其示范说明了一附加塞子12,其被装置于该套杆16及上盖19间之空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长撰,未经李长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920634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