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话自动报警器无效
| 申请号: | 89202461.5 | 申请日: | 1989-03-1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825U | 公开(公告)日: | 1990-02-28 |
| 发明(设计)人: | 刘小川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小川 |
| 主分类号: | H04M11/04 | 分类号: | H04M11/0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天津市和平区***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话 自动 报警器 | ||
本实用新型是涉及电话的一种自动报警装置。
目前应用的报警装置种类很多,基本可分为有线和无线两大类。有线报警系统准确性较好,但必须有值班室,一般值班室距报警器安装现场较近,两者通过线路进行连接;无线报警器更易于隐蔽,但结构一般都比较复杂并且由于发射接收频率容易被干扰,因而误报率高。这两类报警器的不足之处还在于:1、控制的范围都较小,只能在有限的距离之内使用,即受布线距离或发射距离的限制;2、使用条件受到限制,得有专门人员进行管理、监督;3、造价及安装费用均较高,不宜普及推广,更不适于家庭住宅应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避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通过电话线路,向社会有关部门报警的电话自动报警器产品。
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达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它由诱发器、控制装置、电话发码装置及录音机放音装置所组成;诱发器与控制装置连接,控制装置接通电话线路并操纵发码装置、放音装置工作,实现电话自动报警。
下面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内容作进一步详述。
图1:电话自动报警器方框图
图2:电话自动报警器电原理图
图中:(E)诱发器;(A)控制装置;(B)电话发码装置;(C)录音机放音装置;(D)电话线路
诱发器(E)即触发开关,它可采用电路开关或光控、声控开关之类器件或装置实现,可按实际需要选定、组配。它安装在需防范而隐蔽处,如:门窗,保险柜,贵重物品存放处,使窃贼不易发现而又极其容易触碰、启动。其作用在于接通控制装置(A),使其启动工作。本实施例中(E)采用微动开关,实现其功能。
控制装置(A)由继电器(J1)、(J2)及电源(V)组成,(J1)、(J2)并联连接。(A)通过(J1)的触点【a】与电话线路(D)连接,(J1)的触点【b】与放音装置(C)的电源端连接,通过(J2)的触点【c】【d】与电话发码装置(B)的自动发码点连接。(V)为继电器(J1)(J2)及放音装置(C)提供工作电源。遇警后,诱发器(E)短路,接通控制装置(A),电源(V)为继电器(J1)(J2)供电,令其启动。(J1)的触点【a】接通实现和电话线路并网;触点【b】接通为(A)及(C)供电,实现线路自锁,即(E)再行闭合或被切断、拆毁时仍不影响(A)(B)(C)继续报警。继电器(J2)静止时,触点【c】【d】为接通状态,(J2)通电时【c】与【d】断开后和空触点【f】相连。(J2)通过触点【c】【d】由联接到断开的瞬间短路过程,触发电话发码器(B)开始工作。控制装置(A)的作用就在于控制了从电话线路接通、电话发码及录音机放音的全部工作程序,使其代替了人为的报警动作。
电话发码装置(B)、录音机放音装置(C)均为市场上现有产品,按上述连接要求与控制装置(A)连接即可,(B)(C)的输出端均通过(J1)的【a】与电话线路连接。电话发码装置的作用是:1、设定所报警处电话号码并可长期储存;2、遇警后将设定电话号码发出;3、能够自动重发,即如遇对方占线,(B)工作四十秒后暂停,等候三十秒再次重新发码报警,如此连续循环可达十五次。其间隔时间可按需要调定。本实施例中采用CY-6339集成电路。录音机放音装置的作用是通过事先录制好的报警呼叫,如事发地址、电话号码等报警内容的录音带,向有关部门如公安局、派出所或保安公司等连续发出报警呼叫,以便有关部门采取相应措施。放音装置在被接通工作之前应始终处于预备状态。整机线路工作时基本无声响。
线路中还装有安全开关(K),使用报警器时,应将(K)闭合,整个装置仅由(E)触发工作;当报警器停用时,可将(K)断开,避免因无意中触动(E)而引起误报。
正常情况下报警器不与电话线路并网,只有遇警后才自动接通电话线路,因此不会影响电话机的正常使用,也不受外来电话的干扰。电源(V)使用普通电池供电,不受电力系统停电或被切断的影响。
采用电话报警器具有如下优点:
1、充分利用电话线路、电话机的发码功能、录音机的放音功能,使三者有机结合,实现自动报警;
2、它特别适用于家庭住宅、厂矿机关等防范力量薄弱的单位、部门被盗时,通过电话向社会有关部门及时、准确、详细地发出报警;
3、构造简单,造价低廉,性能可靠,应用范围广泛,使用方便,无需专门人员管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小川,未经刘小川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920246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控制钢筋混凝土钢筋保护层的卡子
- 下一篇:一种自行车钢套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