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合成氨、碳酸氢铵稀氨水的增浓法无效
| 申请号: | 89109440.7 | 申请日: | 1989-12-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232C | 公开(公告)日: | 1993-09-29 |
| 发明(设计)人: | 幸代兴 | 申请(专利权)人: | 简阳县红塔氮肥厂 |
| 主分类号: | C01C1/04 | 分类号: | C01C1/04;C01C1/26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第三专利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母宗绪 |
| 地址: | 四川省简阳***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合成氨 碳酸氢铵 氨水 增浓法 | ||
1、一种合成氨、碳酸氢铵生产中稀氨水逐级增浓的工艺方法,本发明的特征是,软水从生产碳化系统的生产碳化塔回收段的第一层塔盘进入,与从生产碳化塔清洗段下部进入的,来自预碳化塔的碳化气逆流接触,吸收碳化气中所带的氨气,生成的稀氨水从生产碳化塔的回收段第3至第11层塔盘其中的一层塔盘、回收段底部抽出,生产碳化塔回收段出口压力(绝压,下同)为3.7-7.0公斤/平方厘米,生产碳化塔清洗段出口压力为4.0-8.0公斤/平方厘米,软水的压力小于10公斤/平方厘米,软水温度0°-30℃,生产碳化塔回收段的温度在冬季小于24℃,夏季小于等于32℃,生产碳化塔清洗段的温度控制在24°-35℃,软水的投入量为每吨氨加入1.0-1.2吨软水,从生产碳化塔回收段第9层至第11层塔盘抽出的稀氨水(18-25滴度),依次进入生产碳化系统的液封槽、再生气回收系统的稀氨水循环槽,与再生气逆流接触使稀氨水增浓,增浓的稀氨水进入稀氨水储槽,然后从稀氨水储槽进入合成放空等压回收系统的等压回收塔上部第一层塔盘与从合成放空等压回收系统的等压回收塔下部进入的合成工段的驰放气和液氨储放气逆流接触吸收其中的氨气生成更浓的氨水,从合成放空等压回收系统的等压回收塔的底部流出,等压回收塔入口压力小于等于13公斤/平方厘米。
2、根据权利要求1的合成氨、碳酸氢铵生产中稀氨水逐级增浓的工艺方法,其特征是,用从生产碳化系统中的2号液封槽[4]分流出来的18-25滴度的稀氨水作为脱硫液,压入天然气稀氨水脱硫系统中的稀氨水循环槽[7],由稀氨水泵抽出,输入到互喷脱硫塔中与天然气并流喷射,吸收其中的硫化氢,经脱硫后的气体去气水分离器,脱硫液分流压回到天然气稀氨水脱硫系统中的稀氨水循环槽[7]中,作为循环氨水,另一部分脱硫液作为分流氨水,分流至再生气,氨油收集系统增浓。
3、根据权利要求1的合成氨、碳酸氢铵生产中稀氨水逐级增浓的工艺方法,其特征是,用来自生产碳化系统的2号液封槽[4]中的18-25滴度的稀氨水、天然气稀氨水脱硫系统的脱硫液其中的一种稀氨水进入排油氨回收系统的氨油收集槽鼓泡吸收来自合成工段氨冷、氨分、油分、循环机填料漏气及精炼工段氨冷器的各排油污管的油污、漏气中所带的氨气,使液相增浓至80-100滴度,经再生气回收系统抽送至合成放空等压回收系统的稀氨水储槽[9]。
4、根据权利要求1的合成氨、碳酸氢铵生产中稀氨水逐级增浓的工艺方法,其特征是,来自生产碳化系统的2号液封槽[4]的18-25滴度的稀氨水进入窑气碳化系统的窑气塔上段的回收段第一层泡罩与来自预碳化塔的气相逆流接触吸收气相中的氨,液相增浓至50-60滴度,从生产碳化系统的3号液封槽[5]分流出来的另一部分65-80滴度稀氨水和窑气碳化系统的窑气塔回收段溢流的稀氨水一并进入窑气塔(下段)的清洗段与来自预碳化塔之气体逆流接触吸收气相中的氨增浓至90-110滴度,经液面自动调节回路压至合成放空等压回收系统的稀氨水储槽[9]。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简阳县红塔氮肥厂,未经简阳县红塔氮肥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9109440.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薯类碎短粉丝复原方法
- 下一篇:双摆线并联减速滚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