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钢磨棍的生产工艺无效
| 申请号: | 89108339.1 | 申请日: | 1989-10-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397A | 公开(公告)日: | 1991-05-15 |
| 发明(设计)人: | 史玉山;刘天锡;刘映明;高昱洲;张正俭;吴刚;陈国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钢铁公司 |
| 主分类号: | C22C38/04 | 分类号: | C22C38/04 |
| 代理公司: | 云南省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李行健 |
| 地址: | 云南省昆***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钢磨棍 生产工艺 | ||
本发明属钢磨棍的生产工艺技术,包括钢的冶炼和轧制等过程。
选矿水泥制造等行业使用的辊磨机研磨介质钢磨棍,大多是用碳素结构钢(如45号钢)经切削加工而成,使用寿命短、消耗大成本高。国外有的采用连续模铸、控制冷却并按所需长度切割的方法来制造,其工艺复杂、合金元素用量大、成本高。本专利申请人(昆明钢铁公司)研制的70Mn2钢磨棍用钢,由它制成磨棍后,其使用寿命比碳素结构钢磨棍大幅度提高,并且所用合金元素为我国蕴藏量很大的锰,成本低。但由于冶炼工艺仍是采用传统的“三期操作”,即熔化期、氧化期和还原期,因而还存在生产周期长(冶炼时间长达4小时21分)、能耗高(冶炼电耗高达703KWh/T)、提高经济效益的潜力尚未充分挖掘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70Mn2钢磨棍的生产工艺,要求制得的钢磨棍不但使用寿命长,并且生产周期缩短、能耗降低,生产率提高,以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
本发明目的是通过采用以下技术手段来实现的:(1)熔氧结合,不扒除氧化渣,包内全沉淀脱氧与合金化并吹氩处理进行电弧炉炼钢;(2)钢锭不经开坯直接进行控制轧制到使用尺寸。炼钢工艺能保证缩短生产周期,降低能耗;轧制工艺能使产品具有合理的纤维分布和进一步提高耐磨性、韧性等机械性能指标,从而延长钢磨棍使用寿命。二者均能提高钢磨棍的生产效率。
70Mn2钢磨棍的化学成份为(重量百分比):C0.66~0.76,Si0.17~0.37,Mn1.40~1.80,S≤0.035,P≤0.035,Cu≤0.30,Cr≤0.35,Ni≤0.30。
本发明工艺过程如下(成分数据均为重量比):
一、电弧炉炼钢
1.备料:本发明的特征是采用低S料。
最好进料前炉底垫石灰10~25kg/T钢。若能同时再垫氧化铁皮或碎矿石10~20kg/T钢则更好。
2.熔化:本发明的特征是熔清时要求钢液中S<0.075%。
熔化期按常规工艺操作,抓紧时间除P。熔清时分析C、S、P、Ni、Cr和Cu的含量。倒出熔化渣,造新渣继续除P。
3.氧化:本发明的特征是采用高温氧化,若用矿氧法,要求脱碳量≥0.20%;若用全氧法,要求脱碳量≥0.15%;若用矿石法,要求脱碳量≥0.30%。
4.出钢条件:
本发明的特征是要求钢水中P≤0.02%,若出钢前把Fe-Mn总加入量的70%以上加入炉内,则要求S≤0.065%;若出钢时把全部Fe-Mn加入包内,则要求S≤0.055%,在这两种情况下,若钢液中S高于上述要求0.005%之内,可在出钢时顺钢流加入碳酸钠(1kg/T钢)强制脱硫。
最好把Fe-Mn总加入量的70~80%加入炉内,这样做一是为了不使钢包内的Fe-Mn加入量过大,二是可保证钢水的半还原性而有利于脱硫。最好加入少量石灰,稠化炉渣以防止回P,待搅拌充分后出钢。若使用高碳锰铁,氧末碳量最好控制在0.50~0.65%,若C低可用增碳生铁增碳,如果增碳量过大(>0.10)则不采用该工艺。
氧化末渣过多时,倒出或扒去部分炉渣。
出钢温度一般为1550~1640℃,具体视所浇注的锭型大小而定,小锭偏上限,大锭偏下限。
5.出钢:本发明的特征是包内钢水达钢包容积1/4~1/3时按顺序加入余下的Fe-Mn,以及Fe-Si和Al进行沉淀脱氧和合金化,包内钢水达钢包容积2/3~3/4时全部加完,Al用量不小于0.35kg/T钢(优取0.4~0.7kg/T钢)。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出钢后必须进行吹氩处理。吹氩操作与常规工艺的相同。最好先出钢,后出渣。
Si和Mn可以分别按82~90%和85~95%的回收率加入包内。
6.浇注;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浇注脱模后钢锭表面必须修整。浇注温度最好控制在高于液相线30~50℃。
在上述电弧炼钢过程中,钢包内脱氧合金化后进行吹氩处理,使钢液得到充分搅拌,促使夹杂物上浮,降低钢中氧位。由于取消了还原期,避免了电弧区氢的离解,降低了钢中氢含量。不扒渣操作若先钢后渣,包内复盖炉渣较薄,故合金回收率稳定成分易于控制。
二、轧制:开轧温度≤1200℃,终轧温度≥780℃。最好由锭到材一火成材。轧制后锯切、定尺、精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钢铁公司,未经昆明钢铁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910833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精密正向特性二极管互换组件及制造方法
- 下一篇:型体造型方法及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