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控制直拉硅单晶中氮含量的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89105564.9 | 申请日: | 1989-08-1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727B | 公开(公告)日: | 1991-11-13 |
| 发明(设计)人: | 李立本;张锦心;阙端麟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 主分类号: | C30B29/06 | 分类号: | C30B29/06;C03B15/02 |
| 代理公司: | 浙江大学专利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连寿金 |
| 地址: | 3100***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控制 直拉硅单晶中氮 含量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硅单晶生长方法,尤其是控制直拉硅单晶中氮含量的方法。
中国专利CN87105811提供一种直拉硅单晶的气相掺氮方法,采用纯度为99.99%以上的氮/氮+氩混合气体作为保护气体,炉内气体压力为665~7980Pa,气体流量为1~6m3/hr,制成氮含量为1×1014~4.5×1015/cm3的硅单晶,成品率不低于70%,其硅片在制作半导体器件工艺过程中,破碎率降低10~15%。
上述方案由于对炉内氮气压力、流量的限定是不严格的,在整个拉晶过程中氮气压力是固定不变的,在熔硅阶段,若氮气压力大于1995Pa时,拉晶过程中硅单晶内的氮含量会过早地达到饱和状态,严重干扰晶体生长而产生晶变,从而影响硅单晶成品率的提高。
本发明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用99.99%以上的纯氮作为保护气体,分段控制炉内氮气压力,特别是在熔硅阶段炉内氮气压力严格控制在266~1995Pa范围内,获得硅单晶中氮含量为1.0×1014~7.0×1014/cm3,且保证该硅单晶的成品率达到80%以上。
控制直拉硅单晶中氮含量的设备布置如图1所示,包括:
1-液氮储槽;
2-液化器;
3-真空隔离器;
4-平衡器;
5-过滤器;
6-压力调节器;
7-硅单晶;
8-单晶炉;
9-真空泵。
以压力调节器6控制炉内的氮气压力和流量,氮气采用99.99%以上的纯氮,操作方式与氩保护气氛相同。
实验表明:在减压操作条件下,产品硅单晶中氮含量取决于熔硅阶段炉内氮气压力,氮气压力降低,熔硅与氮化学反应减弱,硅单晶中氮含量相应减少,通过控制高温固体硅与氮气分子的接触量,便可获所需含氮量的硅单晶。拉晶阶段,炉内氮气压力对硅中氮浓度影响可以忽略。
硅晶体中的氮浓度应由氮的蒸发量和氮在硅中分凝量而定。在硅熔点下,氮的饱和蒸汽压很低,只有6.65Pa,因而氮的蒸发可以忽略不计,于是硅中氮浓度则由氮在硅中的分凝量来决定。
硅中氮浓度的纵向分布规律是:
C(g)=C(1-g)k-1(1)
式中C-晶体头部的氮浓度;
g-凝固分数;
k-有效分凝系数。
其中k=k0/〔k0+1-k0〕exp(-Vδ/D)(2)
式中k0-平衡分凝系数;
V-生长速度;
δ-扩散边界厚度;
D-氮在硅中的扩散系数。
根据k0=7×10-4及V、δ、D的数值范围,可得k≤0.01,则上式可改写为:
C(g)= (C)/(1-g) (3)
按照上述规律,合理选用炉内氮气压力、流量参数,则可控制硅单晶中的氮浓度,无位错无旋涡硅单晶有很高的产率,成品率(未滚磨)达到80%以上。
本控制方法,包括坩埚转速为6~10转/分,坩埚内硅多晶投料量为2~40kg,晶体转速为12~25转/分,拉速为0.8~2.2毫米/分,晶体直径2″~5″,以99.99%以上的纯氮作为保护气体,炉内氮气压力为266~3990Pa,流量为0.2~10m3/hr,制成氮含量为1.0×1014~7.0×1014/cm3的硅单晶。在熔硅、拉晶及拉晶结束等不同阶段,炉内氮气压力、流量各不相同。其特征是:熔硅阶段,炉内氮气压力为266~1995Pa,流量为0.2~4m3/hr;拉晶阶段,炉内氮气压力为2660~3990Pa,流量为0.8~10m3/hr;拉晶结束阶段,炉内氮气压力为1330~1995Pa,流量为0.6~4m3/hr。其中:
制成氮含量为1.0×1014/cm3数量级的硅单晶,炉内 氮气压力在熔硅阶段为266Pa,拉晶阶段为2660Pa,拉晶结束阶段为1330Pa;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910556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炉及其操作方法
- 下一篇:滤紫外滤红外荧光玻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