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漏电保安器无效
| 申请号: | 88220557.9 | 申请日: | 1988-12-3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3792U | 公开(公告)日: | 1989-08-30 |
| 发明(设计)人: | 李江;张凡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江;张凡 |
| 主分类号: | H02H3/14 | 分类号: | H02H3/1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漏电 保安 | ||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对正常情况下处于地电位或悬浮地电位的物体进行不间断监测,一旦出现危险的漏泄电压时能自动发送声、光报警信号和自动切断事故电源的安全保护装置。属于低压电气保安设备领域。主要应用于洗衣机、电风扇、电炊具、电冰箱等家用电器及500V以下低压电气设备金属外壳等处,在漏电事故时作予告报警和主动保护之用。
已有技术中,处于地电位或悬浮地电位的物体(以下简称为“被监测物体”),例如家用电器的金属外壳,洗衣机,洗涤缸内的水和浸湿的洗涤物,低压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等,在日常使用过程中可能因产品质量低劣,绝缘老化,接错电源线路,“搭壳”,浸水等事故而带有危险的漏泄电压。判别这些电压的基本工具是验电笔和万用电表,但往往只有在发生事故和电击麻手后才会得到使用,无法起到积极的予告报警和防护作用。传统的设备金属外壳接地法当然可以杜绝一切漏电事故,但由于在很多场合下缺少可靠的接地干线网络或根本没有独立的接地系统而无法予以实现。流行的漏电保护(安)器,也只有在人们遭受电击后方能动作,且价格比较昂贵,很多产品质量不稳定,不易为千家万户所接受,仍是一种美中不足的被动型安全保护装置。
本实用新型与上述已有技术不同,其主要目的是:以简单有效的可靠手段及低廉的价格,制造出一种在“被监测物体”上出现危险的漏泄电压时即能自动发送声、光报警信号,明确指示漏电事故和自动切断事故设备供电电源,防止发生电击伤人事故和使电气设备事故进一步扩大化的、主动型电气设备安全保护装置。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原理图。
取样转换电路〔1〕将检拾到的事故漏泄电压转换成电光信号,再通过光敏元件转换成光电信号耦合到放大器〔2〕的输入端,避免危险电压窜入二次控制回路。放大器〔2〕将光电信号放大后推动电子开关〔3〕吸合自锁:一方面切断用电设备的电源开关〔29〕,使危险电压源受控消失,避免触电事故的发生和电气事故的进一步扩大化;另一方面又接通间歇振荡开关〔4〕,使灯光显示器〔5〕和讯响器〔6〕向周围环境发送连续的间歇型声、光报警信号,告诫人们被监测用电设备已经发生漏电事故,必须及时停电检修处理,起到了超前预报触电事故和主动切断漏电电源的双重保安功能。直流电源〔7〕为整个保护装置提供3V以上的工作电压,若采用一对5号或6号电池可以连续工作一年左右。直流电源〔7〕被人为切断和再接通后,事故声光信号即停止工作,电路回复到初始状态。
附图2示出了取样转换电路〔1〕的工作电路图。
它由金属检测极〔8〕,软连接导线〔9〕,电阻〔10〕,充气放电灯〔11〕,光敏元件〔12〕,插接件〔13〕,虚地极〔14〕,虚地点〔17〕,密封装置〔15〕等元部件组成。其中,金属检测极〔8〕必须与“被监测物体”〔16〕保持可靠的电气连接关系,例如,和电气设备金属外壳上传统的“接地螺钉”连接在一起。虚地点〔17〕是一个以虚地极〔14〕为接地体的,人为的专用接地装置,例如与“被监测物体”所在处的大地并非完全绝缘的墙壁、地坪、金属管路、金属构件等。由于电阻〔10〕和充气放电灯〔11〕的限流配合作用,虚地点〔17〕在任何时候都能保持很低的安全电位。充气放电灯〔11〕通常选用击穿电压50V以上的小型氖泡。光敏元件〔12〕可选用光敏三极管、光敏二极管、光电池、光电阻、光电管中的任何一种标准产品,只要灵敏度足够,暗光和亮光反差值满足使用要求即可。鉴于虚地点〔17〕在干燥季节时对大地呈现出很大的抗阻,为了提高电路的触发灵敏度和工作可靠性,本实用新型规定将充气放电灯〔11〕与光敏元件〔12〕紧靠在一起,安装在同一个密封装置〔15〕之内。
取样转换电路〔1〕的工作原理如下:“被监测物体”上的漏泄电压经元件〔8〕、〔9〕、〔13〕、〔10〕、 〔11〕、〔13〕、〔9〕、〔14〕导入虚地点〔17〕,再通过虚地点〔17〕与大地间的高阻抗回路引至用电设备供电电网的中性点,上述闭合回路中便有一个微小的事故工作电流流过,充气放电灯〔11〕被点亮,光敏元件〔12〕输出一个高电平信号。
附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整体电路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江;张凡,未经李江;张凡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822055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