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无触点交流电磁装置无声运行器无效
| 申请号: | 88219414.3 | 申请日: | 1988-11-1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54940U | 公开(公告)日: | 1990-03-21 |
| 发明(设计)人: | 虞继箴 | 申请(专利权)人: | 马鞍山市八达电子仪表厂 |
| 主分类号: | H01H47/02 | 分类号: | H01H47/02;H03K17/72 |
| 代理公司: | 马鞍山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颜晓玲 |
| 地址: | 安徽省马***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触点 交流 电磁 装置 无声 运行 | ||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用于交流电磁装置的无触点、无噪声的节能装置。
现有技术已对交流电磁装置的节能、消除噪声的改造做了大量的尝试,许多期刊杂志介绍过诸如此类的文章,例如,《电世界》1987年第一期第13页刊登了“交流电磁铁直流运行的现状及其发展”,又如专利号为86206091的实用新型专利《实用小型、节能辅助电路》也是其中的一种,但它们存在着一个共同的不足之处,即都需占用一对常开或常闭辅助触头,而对于无辅助触头的装置则需加设触点来控制,这样常会因为触点磨损接触不好或因控制电路复杂触头不够用等原因而影响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设计一种无触点自动切换控制、简化接线、便于装用、维修的无声运行器。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案线路图。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案外形图。
附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案线路图。
附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案外形图。
附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种实施方案线路图。
附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种实施方案外形图。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设计的,它主要由壳体、整流电路、移相电路和延时电路组成,其特征在于:在移相电路中移相电容C2两端并联三极管T,电容C2与三极管T间还并联二极管D4。在延时电路中充电电容C3和电阻R5与分压电阻R6、R7之间跨接二极管D5。本装置与交流电磁装置间呈电气联接,不用任何触点控制。本实用新型的特征还在于:三极管T可由光电耦合器GD、555时基电路替代,替代后移相电路与整流电路位置可互换,互换后在铁心位置检测电路中,利用续流回路中增加电阻R0,它与续流二极管D1串联。电磁线圈两端采用R4和电容C3分压,在电阻R4、电容C3间通过隔离二极管D6和一并联的滤波电容C4接微调电位器WK两端,其可调端接555时基电路的2端。
本实用新型实现了无触点自动吸合--保持切换功能,不必对交流电磁装置的线圈进行任何改造,性能可靠,体积小,结构紧凑,无噪声,节能效果好。本实用新型还派生出启运延时自动再合电路,具有自动再合功能,在运行中有可能发生牵拉掉铁的场合下。保证运行可靠,使这项技术的适用范围更为广泛。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详细说明。附图1是一种采用变压器降压全波整流型电路,由二极管D3,可控硅SCR组成半波降压启动电路,其中电阻R1、电容C1为阻容过压吸收保护回路,电阻R2、电容C2及双向二极管SD构成移相触发电路,二极管D4短路负半周以保证低端工作稳定。启动延时电路在电源投入后由二极管D6半波整流通过电阻R5向电容C3充电,C3两端电压超过稳压管WD的反向击穿电压后,三极管T开始导通,使移相电容C2两端电压下降,关断启动可控硅回路,此时电磁铁心已运动至吸合位置,依靠全波降压整流回路提供足够的维持吸合电流。实现自动吸合/保持切换。断电时电容C3通过二极管D5及电阻R7组成小时间常数放电回路以加速恢复过程,最高动作频率可达4000次/小时以上。
附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变换,为电容限流半波型电路,半波降压启动和启动延时电路结构与附图1相同。
附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种变换,电路中将电容限流半波整流电路与可控硅移相电路位置互换,延时电路中三极管T由光电耦合器GD和555时基电路替代,替代后电路不仅有前述启动延时,而且具有自动复位功能。当通电吸合后如因牵拉反力过大使铁心离开原先合上的位置时,由于反馈电压突然下降,555时基电路IC两端电压低于三分之一电源电压时,输出端3置为高电位,光电耦合器GD截止,使移相触发电路恢复工作,电路再次进入强制启动状态,使铁心迅速回至吸合位置,实现抗牵拉自动再合目的,保证在这种特殊情况下仍能可靠运行。
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如附图1-6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马鞍山市八达电子仪表厂,未经马鞍山市八达电子仪表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821941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