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非织造长丝绕编机无效
| 申请号: | 88219052.0 | 申请日: | 1988-05-1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8073U | 公开(公告)日: | 1989-11-22 |
| 发明(设计)人: | 夏培根 | 申请(专利权)人: | 夏培根 |
| 主分类号: | D04G1/08 | 分类号: | D04G1/08 |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房士铭 |
| 地址: | 江苏省常州市永***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织造 长丝 绕编机 | ||
一种非织造长丝绕编机,属于以各种天然、人造和合成纤维或麻纤维长丝编成非织造丝网的设备,尤其是在这种丝网上涂膜加固制成塑料基布、同时在其一面或两面加纸制成二合一或三合一复合包装袋的前道设备。
现有的机械成网机有意大利FOR公司的铺叠成网机,发表在1984年纺织工业出版社出版王延熹主编的“非织造布生产技术”一书中,这种成网机结构复杂,产品的宽度受限制,丝网中纤维呈单向排列,并需将单向排列的丝网折叠成交叉丝网,折叠成网工效很低。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避免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易于制造加工、不需要先做单向薄网可一次成网的、工艺过程短、涂膜时同时将纸塑胶合、生产率高的非织造长丝绕编机。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通过下列措施来完成的。
成网工作原理是圆盘绕丝成网。如用塑料编织丝作为纬丝,将其分别导入圆盘架两边引出的两根放丝杆,同样的塑料编织丝通过圆盘架内的空心轴经过线轮分布成等距经丝。起动电动机,使圆盘架转动,并使穿过圆盘空心轴的两根钢丝作前进循环运动。两根钢丝的距离相当于丝网幅宽。纬丝卷绕于前进运动中的两根钢丝上成为斜向交叉纬丝,经丝与钢丝等速前进,并与斜向纬丝形成不交织丝网。不加经丝时在两根钢丝中间编成方形或菱形丝网,加经丝是形成三角形丝网,视不同要求调整网孔形状及其疏密。
不相交织的经纬丝网用压紧装置将其压紧,用电热切刀切断交叉纬丝,使其与钢丝分离,塑编网由压紧装置导入涂膜滚筒进行涂膜加固和纸的复合,而钢丝通过钢丝轮转过180°后重新回转,如此循环往复运动。
涂膜时按需要在塑编网的上、下各复一层纸或者单面复纸,利用融化的树脂涂膜料将纸、塑或纸、塑、纸粘合,形成一体的二合一或三合一基布。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非织造长丝绕编机,可以代替目前国内采用的进口喷水织机编织,而且只需进口喷水织机的三分之一的塑扁丝,大大降低了成本,工效可提高20倍以上,成网速度高达20米/分以上。每平方向基布可节约10克以上纸塑粘合胶水。生产的三合一纸塑纸基布在制筒机制筒时,不需要多道的调节,减少了在调节时的浪费。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易于加工制造,制成的三向丝网的耐顶破和耐撕裂强度大大优于普通织物。与织机织造相比可节能60%。
附图说明:
图1.非织造长丝绕编机侧视图。
图2.非织造长丝绕编机俯视图。
图3.非织造长丝绕编机经丝筒架示意图。
图4.非织造长丝绕编机右视图。
图5.非织造长丝绕编机传动机构右视图。
图6.座卧式非织造长丝绕编机右视图。
图7.座立式非织造长丝绕编机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以下将(结合附图)对实施例进行详述。
实施例1,本实用新型由圆盘架(2)、机架(6)、锭子(14)、丝筒(3)、丝筒制动装置(4)、钢丝(8)、电动机(29)、变速箱(19)、传动横轴(73)、齿轮变速机构(56)、电热切刀(20)、压紧装置(22)以及涂膜滚筒(34)组成。
圆盘架(2)(见图1)用轴承(15)套在固定在机架(6)上的空心轴(5)上,形成用空心轴(5)将圆盘架(2)挑起旋转的挑卧式绕编机,圆盘架(2)上装有若干根锭子(14)和相应数量的丝筒(3)(丝筒数量取决于客户对丝网的不同要求)。当丝筒(3)随圆盘架(2)旋转时离心力很大,在每个锭子(14)顶端装有U形锁定杆(36),拉出丝筒(3)的压簧(38),板转U形锁定杆(36)90°,放下压簧(38)锁定丝筒(3)。由于丝筒(3)质量较大,当停车时受惯性影响不能立即停止旋转,在圆盘架(2)上装有四套相同的丝筒制动装置(4),在空心轴(5)后部装有上、下两只电磁阀气缸(43),接通电源后,电磁阀汽缸(43)顶端的轴承(44)顶住小圆盘(45)中心,与小圆盘(45)相接的连杆(46)向前移动,由于连杆(46)的杠杆作用,其另一端向回扳,牵动刹丝(47)顶住锭子(14)上的摩擦片(48),使在停车的同时制动装置动作将丝筒(3)制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夏培根,未经夏培根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821905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