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加载式试电笔无效
| 申请号: | 88217972.1 | 申请日: | 1988-11-22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633U | 公开(公告)日: | 1989-05-31 |
| 发明(设计)人: | 吴洪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航天工业部第五研究院第五一一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G01R31/02 | 分类号: | G01R31/02;G01R19/00 |
| 代理公司: | 航天工业部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成金玉 |
| 地址: | 北京市7***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加载 试电笔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加载式试电笔,它带有加载显电路和加载电极,适用于检测被测端点对任意参照点的带电性质,识别被测线路或设备的故障。
在《中国专利》3/1987第4卷上介绍的一种能够识别安危的试电笔,它与普通的试电笔一样,只有大地一个参照点,因而它无法检测供电线路对用电设备的真实供电状态,不能判别被测物是否具有带负载能力,不能识别除相线开路以外其它供电与用电故障。亦不能识别被测带电端点对其它参照点的带电性质,在检测过程中,常需借助三用表等其它测量表,这样便增加了操作强度和难度。这使得它在使用中有一定的局限性。又由于用这种试电笔试电,试电电流必需通过人体。所以用它检测时,试电回路的电流微小。因此这种试电笔与普通所用的试电笔一样,仍属于感应式试电笔。这种试电笔是在普通所用的试电笔的测试电极与手触电极之间并联一个分流电阻,以达到区分被测体是否带有危险电压之目的。但用这种试电笔不能测量显示被测体的实际带电值。该试电笔的限流电阻与分流电阻是一种E型截面的同心式电阻,而这种E型截面的同心式电阻制作工艺难度大、成本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非感应式的、可以显示被测体对任意参照点带电性质,识别供电线路与用电设备故障的、适应性强的一种加载式试电笔。
上述已有技术提到的试电笔在检测时,尽量不从被测体中吸取电流。而本实用新型是利用对一定负载来说,由被测体提供的试电电流值,直接反映被测体对参照点的带电性质。因此,本试电笔具有测试电极(1)、手触电极(2)、加载电极(3)、加载显示电路(4)、壳体(5)。其特点是以加载显示电路(4)为核心引出三个电极即测试电极(1)、手触电极(2)、加载电极(3)。其电路原理方框图和总体示意图分别如图1和2所示。加载显示电路(4)通过限流取样电路(RL)和显示电路(DI),将测试电极(1)和加载电极(3)之间流过的试电流值换算成相应的电压值,并通过显示电路(DI)显示出来。限流取样电路(RL)可以由电阻、电容、及耦合元件等电子元件组成。显示电路(DI)可以是蜂鸣器、发光二极管、发光电珠、指针或液晶显示器及其它可显示数值或状态的显示元件。该试电笔的测试电极(1)与加载显示电路(4)串联引出手触电极(2)组成高阻抗电路;测试电极(1)可与加载显示电路(4)串联引出加载电极(2)组成低阻抗电路。检测时,手触电极(2)可与人体连接,加载电极(2)可与被测体的参照点连接,形成高阻抗与低阻抗两个不同的测试回路。当测试电极(1)与加载电极(3)跨接在被测端点与参照点上时,便在被测体与参照点之间形成了一个以加载显示电路(4)为核心的低阻抗电路。此时,相当于给被测体加载,迫使被测体通过加载显示电路(4)向被测体的参照点注入电流。正常情况下,被测体与参照点之间电位差越大,该试电笔获得的有效载荷越大,流过试电笔的试电电流值也越大;反之当供电线路出现接触不良,断路等故障,致使带电设备、供电线路负载能力减弱或无负载能力时,流过试电笔的试电电流必然减少或者为零。在试电笔中,加载显示电路(4)是根据通过低阻抗电路的试电电流量显示测试电极(1)与加载电极(3)之间的电压。因此,被测体供电异常必然引起试电笔显示的电压值的异常,于是被测体的真实带电状态被揭示。若需同时显示被测体对地的带电状况,可通过手触电极(2)接通高阻抗测试回路,只要试电笔的测试电极(1)与手触电极(2)之间的感应电压高于显示电路(DI)规定值时,显示电路(DI)的显示元件显示带电。在检测过程中,适当的选择加载电极(3)所连接的参照点,可以进一步揭示被测体带电的其它性质。例如,当加载电极(3)所选择的参照点为大地时,加载显示电路(4)的高阻抗测试电路的显示电路(DI)由工作转为不工作状态,说明被测体所携带的是安全感应漏电;反之则说明被测带电体携带的是危险电压。又如,在三相工作的场合,当测量出两个带电体都对地带电,且两者间又无电压显示时,说明两带电体是同一相线。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有如下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航天工业部第五研究院第五一一研究所,未经航天工业部第五研究院第五一一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821797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