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防爆型双色液面计无效
| 申请号: | 88217185.2 | 申请日: | 1988-12-0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834U | 公开(公告)日: | 1989-06-21 |
| 发明(设计)人: | 苏铁力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铁力 |
| 主分类号: | G01F23/02 | 分类号: | G01F23/0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崇山***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防爆 型双色 液面 | ||
本实用新型为易燃液体储液罐或压力容器内液面的监测装置。
目前在国内外使用的双色液面计上,均配备有固定的常规电光源照明系统,因此不仅构造复杂,成本高,而且不具备防爆性能,不能用于装有易燃易爆液体的储液罐或压力容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无需配备电光源,仅用自然光照明即可具有双色显示性能的防爆型双色液面计。
本实用新型的要点:防爆型双色液面计的玻璃板上具有V字型沟槽,在与沟槽斜面相对的一个或两个侧面上有反射装置。自然光自本液面计玻璃板的观察面(前表面)入射到V字型沟槽的斜面上之后,在没有液体的部分(以下简称气体部分),入射光与法线的夹角大于其全反射临界角,将发生全反射並射向相对的反射装置。经反射后,再经沟槽斜面全反射而从观察面射出,因此,从观察面上看,这部分将呈现反射装置的颜色。在液体部分,入射光在沟槽斜面上将不能发生全反射,射入表体腔后经腔内反射面反射,再通过沟槽斜面从观察面射出,因此从观察面上看液体部分将呈现腔内反射面的颜色,上述两色的分界线即为液面的位置。
结合附图1-11,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附图1为带有V字型沟槽的玻璃板的主视图。图中序号1为玻璃板,2为沟槽斜面,3为反射装置。
附图2为玻璃板的左视图,图中序号同前所述。
附图3为玻璃板的A-A剖面图,图中序号4为玻璃板的观察面。其它序号同前所述。
附图4为本液面计的主视图,图中序号5为螺帽,6为U型螺栓,7为表体,8为前压板,其它序号同前所述。
附图5为本液面计(反射型)表体腔内气体部分的光路原理示意图,图中9为石棉垫,10为表体腔,11为腔内反射面,12为入射光(自然光),13为侧面反射光。其它序号同前所述。
附图6为本液面计(反射型)表体腔内液体部分的光路原理示意图。图中序号14为腔内反射光。其它序号同前所述。
附图7为本液面计(透射型)表体腔内气体部分的光路原理示意图,图中序号15为直螺栓,16为透射表体,17为透射表体腔,18为后玻璃板,19为透射孔,20为后压板,其它序号同前所述。
附图8为本液面计(透射型)表体腔内液体部分的光路原理示意图,图中序号21为自透射孔入射的光线,其它序号同前所述。
附图9为平面反射式反射装置的光路原理示意图,图中序号22为平面反射面(含滤色片),其它序号同前所述。
附图10为直角波纹反射式反射装置的光路原理示意图(其中的玻璃板为玻璃板1的A-A剖面图),图中序号23为反射膜,24为沿纵向分布的直角波纹,其它序号同前所述。
附图11为沿横向分布的直角波纹反射式反射装置的光路原理示意图,(其中的玻璃板为玻璃板1的主视图的一部分)图中序号25为沿横向分布的直角波纹。其它序号同前所述。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构成的:前压板8、有V字型沟槽的玻璃板1、石棉垫9及表体7由U字型螺栓和螺帽紧固在一起形成一个密封的表体腔10与储液容器连通。入射光(自然光)12自外部射入玻璃板1的沟槽斜面2上之后,在表体腔7的气体部分,由于入射角大于全反射临界角。因此产生全反射,並射向玻璃板侧面,经反射装置3反射后沿原光路从玻璃板观察面4射出,故从观察面4上看这部分呈现反射装置的颜色。在表体腔7内的液体部分,入射光(自然光)12将不发生全反射,此光线射入表体腔经腔内反射面11反射后从观察面4射出,故这部分呈现腔内反射面11的颜色。上述两种颜色的分界线即为液面的位置。
本液面计也可制成透射型,其前压板8,有V字型沟槽的玻璃板1,透射表体16、后玻璃板18,后压板20及石棉垫9用直螺栓15及螺帽5紧固密封。在透射表体腔17内的气体部分仍显示反射装置3的颜色(原理同前所述),而在液体部分,入射光(自然光)12将通过透射表体腔17经后玻璃板18从后压板20上的透射孔19射出,在这部分中不再有反射光线从观察面上射出。因此液体部分呈现黑色。如从透射孔中射入光线21(如防爆灯光),则这部分呈现与入射光相同的颜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铁力,未经苏铁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821718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