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测定人体锥体路传导时间的电子刺激器无效
| 申请号: | 88216742.1 | 申请日: | 1988-08-02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4477U | 公开(公告)日: | 1989-09-20 |
| 发明(设计)人: | 蔡奎;滕国玺;王雪峰;陈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医科大学 |
| 主分类号: | A61B5/16 | 分类号: | A61B5/16;A61N1/18 |
| 代理公司: | 辽宁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于丽影 |
| 地址: | 辽宁省沈阳***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测定 人体 锥体 传导 时间 电子 刺激 | ||
一种属于医学领,用于皮层机能定位测试和测定人体锥体路传导时间的电子刺激器。
目前,用于皮层机能定位测试时使用的是普通的电子刺激器。使用普通电子刺激器进行皮层机能定位测试时,只能在哺乳类动物身上进行,或者偶尔利用病人开颅手术的机会,征得病人的同意附带进行,无论是在动物身上进行试验,还是在病人身上进行试验,使用以前的设备都存在着因不能排除麻醉药的作用及手术创伤给机体带来的影响,而不能准确地测出动物及人体的正常数据和不能在正常人身上进行这种测试的问题。
此外,以前国内不能进行人体锥体路传导时间的测定。国外虽然已经对该传导时间进行过测定,但尚无说明其设备及技术的文字材料可查。
人体锥体路传导时间的测定方法,可用以对正常人的运动系统进行科研测量;可以对运动系统的疾病进行早期诊断,例如:对脑出血或多发性硬化症进行早期诊断;还可以对运动系统疾病愈后疗效的判定提供客观指标。为此,发明一种先进的用于皮层机能定位测试和人体锥体路传导时间测定的设备将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和社会意义。
本实用新型是要提供一种不需要麻醉和开颅手术即可在颅外或体外进行皮层机能定位测试及人体锥体路传导时间测定的人体锥体路传导时间电子刺激器。
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自激多谐振荡器产生高频振荡,经放大器放大后驱动升压变压器,产生高频高压,经倍压整流后产生高压直流电,向刺激回路的电容充电,当刺激电压输出时,该电容放电产生刺激电压输出。
本实用新型由电源,自激多谐振荡器、放大器、升压变压器、倍压整流电路及刺激电路组成。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原理图,也是说明书摘要用图。图2是使用本实用新型对人体锥体路传导时间进行人体测定时记录的曲线。
图1中〔1〕是电源变压器,〔2〕是由D1~D44支二极管组成的电桥,〔3〕是电源开关,〔4〕是电容,〔5〕是稳压集成块,〔6〕是电容,〔7〕是电阻,〔8〕是集成电路块,〔9〕是可变电阻,〔10〕是集成电路块,〔11〕是电容,〔12〕是电容,〔13〕是三极管,〔14〕是电阻,〔15〕是电阻,〔16〕是电容,〔17〕是可变电阻,〔18〕是三极管〔19〕是升压变压器,〔20〕是电容,〔21〕是二极管,〔22〕是二极管,〔23〕是电容,〔24〕是次级输出开关,〔25〕是电容,〔26〕是电压表,〔27〕是开关。K6,〔28〕是电阻R4~R7,〔29〕是电阻,〔30〕是二极管,〔31〕是电感L1,其中变压器〔19〕使用的是行输出变压器初级线圈接2、4脚。
本实用新型的电路连接方式如图1所示,由电源变压器〔1〕电源开关〔3〕,电桥〔2〕、电容〔4〕、电容〔6〕构成的直流稳压电路,一端接于集成电路块〔8〕、〔10〕的第一接点上另一端接地;由集成电路块〔8〕、〔10〕,可变电阻〔9〕、电阻〔7〕、电容〔11〕构成的自激多谐振荡器一端接变压器〔9〕的初级一端,另一端通过电容〔12〕接三极管〔13〕的基极。自激多谐振荡器的振荡频率取决于可变电阻〔9〕和电容〔11〕的参数,调解可变电阻〔9〕可改变输出电压;由三极管〔13〕、电阻〔14〕、〔15〕构成的射随器,一端接地,一端通过电容〔16〕接三极管〔18〕的基极,一端接变压器〔19〕的初级调解可变电阻〔17〕可改变变压器〔19〕初级线圈的电流从而改变输出电压;三极管〔18〕的集电极接变压器〔19〕初级一端,三极管〔18〕的基极通过可变电阻〔17〕接变压器〔19〕初级的另一端,三极管〔18〕的发射极接地;由电容〔20〕,二极管〔22〕、〔21〕、电容〔23〕构成的倍压整流电路输入端接变压器〔19〕的次级线圈,输出端接次级输出开关〔24〕,该电路产生高压直流电;由电容〔25〕、电阻〔28〕R4~R7、开关〔27〕K3~K6,电感〔31〕构成的RLC放电回路,输入端接次级输出开关〔24〕,输出端为工作端,该电路产生高压、短脉冲刺激;由电阻〔29〕、二极管〔30〕构成的同步输出电路,一端接次级输出开关〔24〕,一端接地,一端为工作输出端,该电路产生同步信号,协调外部有关设备同步工作。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医科大学,未经中国医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821674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内环行同步滚柱轮装置
- 下一篇:单相电源通用扁插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