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塑料光纤显示屏无效
| 申请号: | 88215725.6 | 申请日: | 1988-10-3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664U | 公开(公告)日: | 1989-07-05 |
| 发明(设计)人: | 黄筱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桂林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G09F13/22 | 分类号: | G09F13/22 |
| 代理公司: | 桂林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谢朗光 |
| 地址: | 广西壮族自***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塑料 光纤 显示屏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广告显示装置,特别是一种为装饰广告标牌、宣传厨窗、午台等而运用塑料光导纤维显示技术制成的塑料光纤显示屏。
目前市场上的光纤显示制品,一般都是采用塑料光导纤维管(以下简称光纤)输光显示。为增大光耦合量,减少亮度损耗,就必需采取尽可能使光纤的输入端面与光纤的轴芯线垂直的措施。为让光纤显出图案颜色,就在光纤的输入端与光源之间加干涉滤光片或在光纤的输入端面上贴涤纶彩色玻璃纸。这些方法,工艺复杂、安装困难,而且所贴的涤纶彩色玻璃纸受热后极易脱落,显色的可靠性很差;特别是图案复杂的情况下,更难以随心所欲地进行配色。再者,显示屏上的每一个亮点,就得用一根光纤输光显示,光纤的使用量极大;在大型光纤显示屏或复杂图案显示屏制作时,更是得用成束的光纤,这不仅是制作成本极高,而且光纤在箱体内布置困难,无法保证让光源所发出的光都可耦合到每一根光纤之中,为达到理想效果,只好增大光源的功率或增添光源数量。鉴于如此,就难以将其推广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光纤用量极少、制造工艺和结构简单、电耗小、输光效果好、亮度高、可随意配色、使用性能安全、可靠的塑料光纤显示屏。
本实用新型主要是依据了透镜的光学原理。现市场上的塑料光导纤维,是由以具有高折射率性能的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芯线上,包上低折射率特性的高分子化合物包皮制成。本塑料光纤显示屏与原显示屏的结构相同之处,即也是由显示屏、光源、箱体和光纤等构成。所不同的,是光纤并非是成根使用,而是将其按显示屏的厚度,截为适当长度的棒段,嵌于显示屏上相应的显示点通孔中,而后将棒段两端熔烧成半球状,使光纤呈两端为半球状棒段铆固在显示屏上,光纤的半球状端面就是一组极好的透镜,其对着光源的内端面(即输入端)便是一面凸透镜,具有很好的聚光性能,它可使光源所发出的光轻易而充分地耦合进光纤之中;由于光纤的长度仅比显示屏的厚度长出两个半球体,所用光纤极短、也就是说光路极短,光通过其间时的损耗几乎为零,故在光源功率相同的情况下,其输出端所发出的光就比原长光纤束输光要光亮许多。
本实用新型的色彩显示方法非常简单,即按显示屏图案设计的要求,在光纤输入端半球状端面上涂敷上所需颜色的有机透明染料,便能在光源映照时,使显示屏上的各显示点(即光纤的输出端)显现出光艳夺目的色彩。若采用变色光源来映照,根据色彩的叠加成色原理就可知,显示点届时还会不断变幻显现出各种徇丽的颜色来。有机透明染料与光纤半球状端面的结合极为稳定,不会出现剥脱现象,其显色效果可以说能一劳永逸;光纤铆装固定在显示屏上,除非使用利刃器具剥割,否则绝不会脱落;而且不存在光纤束在箱体内的排列、固定布置的装配问题。整个显示屏只需用很少一点光纤即可制成,其生产成本较传统显示屏低得多,电耗量、使用性能和效果都明显的优越。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进行详述:
图1 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的纵剖面示图
图2 是光纤铆装在显示屏上的示意图。
安置在箱体(4)正面上的显示屏(1),可用半透明或完全不透明的板材(如彩色有机玻璃板、酚醛树脂板、胶合板、金属板……)制作,按设计的图案和显示要求在其上面钻出孔径与光纤(2)的直径尺寸相当的通孔;将光纤截成比显示屏(1)的厚度还长2~5倍光纤直径长度的一截截小棒段,并依次嵌塞于显示屏(1)的每个通孔中,使光纤(2)两端露出长短大致相同的一截,然后使用烙铁或喷灯,将两端所露出的光纤部份熔烧成半球体状。光纤(2)的芯线和包皮都是高分子化合物,突然遇高热,便会自然缩聚成比光纤直径大的球状体,显示屏(1)这时起着隔热和散热的屏蔽体作用,故嵌于显示屏(1)上的通孔部份的光纤就不会变形。这样,光纤(2)便呈两端为半球体状的棒段牢牢地铆固在显示屏(1)上。光纤(2)的球状端面必须注意保持光洁,在其输入端的球状端面上按设计要求涂敷上所需颜色的有机透明染料。较为方便的是使用市场销售的彩色墨水,最好是用市售的“银行万用笔”的笔汁涂染。这种笔汁是一种透明高度、附着力强、色彩鲜艳的透明胶,它不仅能给光纤(2)输入端球状端面加盖一层彩色保护层,而且使其输出端的显色效果光艳夺目,十分耐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桂林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未经桂林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821572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