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虹吸式压气热水瓶无效
| 申请号: | 88215133.9 | 申请日: | 1988-10-2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211U | 公开(公告)日: | 1989-04-05 |
| 发明(设计)人: | 潘地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淮南矿业学院 |
| 主分类号: | A47J41/02 | 分类号: | A47J41/02 |
| 代理公司: | 煤炭部专利服务中心 | 代理人: | 方抗美 |
| 地址: | 安徽省淮***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虹吸 压气 热水瓶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压气式热水瓶。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各式压气热水瓶,尽管在外观结构上各有特点,但其基本结构原理相同。将一根出水管的吸水端置于保温瓶内,出水端经下盖伸出瓶壳外。为使吸水端始终位于水面下位置,以保证不吸入瓶内的沉淀物,吸水端可用柔性材料制作,端口与一悬浮物相连。瓶口靠上、下盖的扣合压迫橡胶密封圈密封。由波纹气箱、弹簧、吸气阀压盖构成的压气机构置于上盖之上,上盖上留有气孔与瓶腔相通。使用时,用手下压压盖,吸气阀闭合,波信气箱被压缩,空气经上盖上的气孔进入瓶腔,水面上压力增大,从而迫使水经出水管流出瓶外。这种压气式热水瓶虽然较之普通热水瓶解决了倒水不方便、不安全、易吸入水中沉淀物的问题,但仍存在有以下不足之处:
1.保温性能差。当停止使用时,出水管和压气通道均始终与外界连通。热量分别经出水管、压气通道不停地泄出,从而造成了这种压气水瓶的保温性能差,降低了使用价值。
2.使用不方便。由于压气机构布置在瓶的顶部,人坐着使用仍不方便。另外当瓶内水位较低时,需压多次才能装满一杯水。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避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保温效果好、使用更省力、方便,只要一揿开关键,水就会自行流出的虹吸式压气热水瓶。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达到:
虹吸式压气热水瓶技术特征在于:水流通道的出水管伸长至能满足靠虹吸作用将瓶内的水基本吸完;压气机构布置在水瓶底部,相应设置气流通道将斜式波纹气箱压出的空气引入瓶腔;设有一开关控制机构通过操纵分别设置在水流通道和气流通道中柱塞的升降,来开启与关闭水流通道与气流通道,不接水时,柱塞处于关闭两通道的位置,使其不与外界贯通,减少热量流失。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达到:
1.水流通道的出水管上端固定在上盖之上,与水管柱塞孔连通。它经过上盖拐下后,又经过下盖再沿手把内腔下行,出水口位于手把底部,略高于水瓶的底部,以满足靠虹吸作用能将水瓶内的水基本吸完;吸水管富于柔性,可随上盖的开启而抽出一部分,闭合上盖,吸水管可自动恢复原位。
2.压气机构采用上有吸气阀、内设弹簧的斜式波纹气箱,由压气键带动压板对其进行压气,气流通道系由输气管一端固定在斜式波纹气箱上,另一端经瓶壳与水瓶之间的空隙穿过下盖、上盖与气管柱塞孔连通。
3.开关控制机构系由杠杆、弹簧、拉绳与开关键构成。杠杆一端与分别设置在水流通道和气流通道内的两柱塞绞接,在两柱塞的中心线上杠杆上面装有两个弹簧,它们分别压迫两个柱塞处于关闭水流通道与气流通道的位置;杠杆的支点位于压盖的边缘;杠杆另一端连结拉绳与固定在基座上的开关键,开关键的支点固定在与瓶壳为一体的基座上。
4.在上、下盖之间断开的输气管与出水管断开处设有密封装置,当上、下盖扣合时,保证气、水管路贯通。
附图的图面说明如下:
图1为本实用新型虹吸式压气热水瓶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虹吸式压气热水瓶A-A剖面结构示意图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案作详细的描述: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虹吸式压气热水瓶由水流通道、气流通道、压气机构、开关控制机构与水瓶(9)、瓶壳(10)、上盖(4)、下盖(5)、手把(13)、基座(21)及使吸水管(6)可随水面位置升降的浮子(7)构成。
本实用新型虹吸式压气热水瓶的水流通道系由柔性材料制作的吸水管(6)与刚性材料制作的出水管(14)构成。吸水管(6)一端固定在上盖(4)上,与设置在吸水管(6)与出水管(14)拐接处、处于上盖(4)与压盖(2)之间的水管柱塞孔(12)相连,另一端挂在浮子(7)上,使吸水端随水面升降而始终位于水面附近下面,以保证不吸入瓶内的沉淀物。上盖(4)开启时,吸水管(6)随其抽出一部分,闭合上盖(4),吸水管(6)自动恢复原位。出水管(14)上端固定在上盖(4)上,与水管柱塞孔(12)连通。出水管(14)经上盖(4)拐下后,经过下盖(5)再沿手把(13)内腔下行。出水口位于手把(13)底部,略高于水瓶(9)的底面,以满足靠虹吸作用能将水瓶(9)内的水基本吸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淮南矿业学院,未经淮南矿业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821513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