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触点点火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88215001.4 | 申请日: | 1988-10-1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158U | 公开(公告)日: | 1989-05-24 |
| 发明(设计)人: | 梁英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梁英华 |
| 主分类号: | F02P3/10 | 分类号: | F02P3/10 |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谭锦胜 |
| 地址: | 广东省广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触点 点火装置 | ||
一种复合工作原理的汽油发动机触点点火装置。
传统的触点点火装置,图2中电池E12V、K1为点火开关,RD为保险丝、R1为原车限流电阻、C1为原车触点电容器、K2为原车继电器触点、N1为初级线圈、N2为次级线圈组成,如图2所示,当电流刚流过N1的瞬间,由于N1的自感电动势造成一个高于电源12V的反向电势使N1不能一下子达到限定的最大电流值。这就是传统点火的主要缺点之一。不但常常难以着车,而且还很容易使火花塞电极和继电器触点烧坏。而在半导体点火中,其信号发生器的调整有时比调触点还麻烦,一般人不易调准调好,造成打火困难。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设计一种改进了的触点点火装置。使之易于点火又不易烧坏继电器触点和火花塞白金,使用寿命长的点火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方式实现的。该设计具体如图2所示:针对传统触点点火工作原理和其缺点,在原有点火线圈N1的二端接头处并联上一只耐压600V、0.5μF的电容器C2,N1的电阻在1.5Ω左右,约270匝,否则电容量要重新选定。该设计是12V电源,负极搭铁式的线路。还有,在电源输入端正极上接一只同上述的电容器C3,其另一脚接发动机外壳。而在N1负极端接上一只91KΩ的电阻R2,电阻另一端也接发动机外壳。N1的负极同时接入限流电阻,使初级电流先经N1,再经限流电阻R1,然后通过触点进入电源负极。另外,在限流电阻R1二端接一个12V4脚的马达继电器J,使其能在启动发动机时自动短路限流电阻而易于着车。继电器触点间隙和原车设计要求一样,但火花塞间隙调至1.56mm。不得小于此值,否则火花塞中央电极很快烧坏。用一般国产单电极火花塞,而发动机压缩压力可达11公斤/厘米2,燃用稀混合气。
这样一来,整套装置为一体,就很容易在各种形号的传统触点点火的车辆上改装。用户只需拆下原线圈,换上这一体化的点火装置便可。只不过是在外部按其要求联接几根导线便可;触点间隙也可适当减小,再调好火花塞间隙即可着车作最后的发动机统调,就可使用了。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触点点火装置总装配实物图。
图2.为现有传统触点点火装置的电路图。
图3.为用本田车5R发动机点火线圈改做后的触点点火装置电 路图。
图4.为用初、次级绕组分开的点火线圈的触点点火装置电路图。
如图1所示,高压线圈高压输出插头1,其插头体总成用电胶成型,用树脂与线圈体固定一块,硬铝底板固定孔2,二边的长孔便于安装在原车点火线圈固定架的螺孔上,高压插头体总成凸缘,其二边有孔3,固定于底板上,和孔3的二边孔一起固定的点火装置总成盖的凸缘4,而处于中央位置的为高压线圈5,点火线圈的口字型铁芯4个角上有固定孔6,初级线圈7和26分别在高压线圈5两端,口字型铁芯4个角上的固定孔垫铁套筒8,其4个角都用铁铆钉固死,为不可拆式。点火器总成外部有一接线胶套弯头9。限流电阻固定架及孔10,它和铁皮盖对应的孔用一贯穿螺丝固定一起。限流电阻启动时继电器自动接通触点的接头11,而限流电阻正常工作时则接断电器触点的接头12。点火装置总成外部线路接线头盒附有导线胶套弯头13,点火装置总成外部接线头盒底板14上装有点火正极的接头15,接发动机外壳的接头16至断电器触点的接头17,点火开关启动端的接头18,接头合总成盖及二边固定于总成大底板的孔19,盖面上打有各接头的字样。限流电阻箱21的固定支架20,它和继电器支架23一块固定于底板。接初级线圈负端的电阻接头22,通用12V4脚马达继电器24,上面是点火器25,其中装着C3、C2、R2。其外壳全焊死为铁壳不可拆式,其二边有凸缘分别和线圈口字形铁芯角的二孔固定于底板。点火线圈用口字型铁芯27,铁壳盖28,其上面穿过高压插头,其下部完全开口。底板为铝合金底板29。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梁英华,未经梁英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821500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