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石料工艺品雕刻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88208948.X | 申请日: | 1988-07-2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2423U | 公开(公告)日: | 1989-08-09 |
| 发明(设计)人: | 祝奎生;纪林;周曙啸;周正才 | 申请(专利权)人: | 祝奎生;纪林;周曙啸;周正才 |
| 主分类号: | B44B3/00 | 分类号: | B44B3/00;B44C1/2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湖北省武汉市汉***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石料 工艺品 雕刻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属于石料工艺品雕刻装置的改进。
目前,对于石料工艺品的雕刻有两种方法:一种借助专用凿刀。由能工巧匠精心雕凿;一种借助专用砂轮机,进行机械加工而成。二者虽手段简单,能满足一般要求,但被加工成形的文字、图案,其工艺水平参差很大,装饰效果欠佳。特别是对于一些文字多而精细、图案繁而复杂的工艺品的加工更为困难。加上石料(如:大理石)内部结构组织多为三方晶系成菱石体和偏三角体,且晶体较脆。因此,对一些大画面的工艺品,易于破碎,三向完全解理,造成事倍功半,半途而废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已有技术的不足,改变传统的石料雕刻方法,利用碳酸钙与盐酸产生化学反应的机理而制成的一种石料雕刻装置。即在石料表面用高传真的复制(书、画真迹)方法获得图文,然后通过一个装有化学腐蚀液的装置对工件进行加工成形。
本实用新型由13部分构成。如图1所示,它包括活塞轴盖〔1〕、弹簧〔2〕、注液孔〔3〕、注液孔盖〔13〕、上盖〔4〕、壳体〔5〕、活塞轴〔6〕、渗液孔〔7〕、橡皮垫〔3〕、工件〔9〕、海绵状物〔10〕、盛液槽〔11〕和化学腐蚀液〔12〕。
本实用新型的化学机理是这样的:由于石料(如:大理石)的主要成份是碳酸钙(CaCO3),它是一种难溶于水的矿物质,但在盐酸溶液中,即使在常温条件下,也可产生化学反应,生成氯化钙(CaCl2)和碳酸(H2CO3),而碳酸是一种很不稳定的物质,但会立刻分解成二氧化碳(CO2)和水(H2O)。反应物中的CaCl2易溶于水,CO2是气体易挥发。其化学反应方程为:
CaCO3+2HCl=CaCl2+
由于石料(如:大理石)中,还含有一些不溶于盐酸的金属杂质,为了确保石料被加工面的充分溶解,增强文字图案线条的清晰度,还必须在盐酸中加入少量的双氧水(H2O2)。在化学腐蚀液与石料蚀刻面产生反应的同时,双氧水与石料中金属杂质迅速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金属杂质氧化成溶于水的金属离子。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可借助图1说明如下:首先拧下注液孔盖〔13〕,将化学腐蚀液〔12〕从注液孔〔3〕注入壳体〔5〕的容腔内,同时把工件〔9〕放进盛液槽〔11〕内,然后对活塞轴盖〔1〕施加一作用力(这种作用力可以是手工压力,也可以通过机械传动的外加力),于是弹簧〔2〕依靠上盖〔4〕的支撑向下压缩,推动活塞轴〔6〕,使化学腐蚀液通过渗液孔〔7〕向海绵状物〔10〕渗透,透过海绵状物的化学腐蚀液均匀地作用于工件〔9〕石料的被加工面上,由于上述化学反应的结果,工件〔9〕石料的文字图案就显现出来了。
图1也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其中活塞轴盖、壳体、上盖、注液盖、活塞轴和盛液槽均为抗酸、耐腐蚀塑料(如ABS塑料)注塑成形,橡皮垫为抗酸、耐腐蚀通用橡皮冲压成形,弹簧为通用弹簧,化学腐蚀液为盐酸加少量的双氧水,海绵状物为普通日用海绵或其他渗透能力均匀的绵状物,工件〔9〕是一般天然大理石或其它石料,置于盛液槽〔11〕中,被加工表面朝上与海绵状物〔12〕接触,而注液孔〔3〕开在上盖〔4〕的上方,渗液孔〔7〕则开在壳体〔5〕的下方。
本实用新型的显著特点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技术容易掌握、工作效率高和加工精细、一致性好,成品率高,而且投资少,成本低,特别适应于石料工艺品的工业化生产,是一种理想的石料工艺品雕刻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祝奎生;纪林;周曙啸;周正才,未经祝奎生;纪林;周曙啸;周正才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820894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静电捕焦油器
- 下一篇:全息彩虹片及其制造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