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防凝型冷库、冰箱门框装饰条无效
| 申请号: | 88203735.8 | 申请日: | 1988-02-2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105U | 公开(公告)日: | 1989-02-22 |
| 发明(设计)人: | 叶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叶刚 |
| 主分类号: | F25D23/00 | 分类号: | F25D23/00 |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吴淑芳 |
| 地址: | 上海市大***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防凝型 冷库 冰箱 门框 装饰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改进的防凝露的冷库或冰箱门框装饰条,特别是一种上面板成凹型的与带有多个槽的底座成紧配合的装饰条。
现有的小型制冷设备(0.5M3以上的冰箱及小型冷库)的门框条是由聚氯乙稀板材经剪切、钻孔和修边等工序直接覆盖在冷库或冰箱的内胆和外壳上,用螺钉拧紧完成。亦有另一种做法是将做成弓型的上面板与底座经嵌合后完成,但因无固定底座与上面板连接,故底座只得采用木板块,纤维板来代替,但都因是手工制作,质量不能保证,尺寸会出现偏大或偏小现象,使底座与上面板配合后易出现变型、奇曲,影响美观,给安装和装配带来了困难。而且,现有产品的防凝露功能,在小型制冷设备上都不予以考虑,而在大型的制冷设备上的防凝露问题,都是在外壳铁板内侧通过敷设电热丝来实现的。电热丝敷设后,在内胆和外壳间的聚氨脂发泡过程中,容易将电热线移位、碰伤,并且在发生故障后给维修带来了困难。门框条与冰箱或冷库的固定直接用螺钉来实现,螺钉拧紧后是暴露在外的,故现有的门框条有加工麻烦、螺钉外露、不易定位、安装困难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提供一种改进的防凝露冰箱、冷库门框装饰条,它能通过上面板和带有槽的底座的紧密嵌合,使其固定于冷库、冰箱门框上。同时将防凝露功能从外壳铁板内侧移到门框条上来实现,使发热物体的固定和维修大大简化,防凝效果也更好。螺钉由原来的外露型改为隐蔽型,从而更为美观,具有装饰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门框装饰条通过如下方式来完成:门框装饰条的上面板两边的边缘各有一个框边,门框装饰条的底槽座有多个槽、且槽内可装有发热物体,利用上面板和带有槽的底座本身材料的弹性及相匹配的尺寸,使其嵌合,并固定于冰箱或冷库的门框上。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1是移去箱门的冰箱的箱体示意图。
附图2是图1的箱体沿A-A的剖视图。
附图3是图2中圆圈B所围的部分的放大视图,它显示了安置于冰箱门框上的本实用新型的结构。
附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上面板截面图。
附图5是本实用新型底槽座截面图。
附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种底槽座截面图。
附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底槽座截面图。
附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发热物体放置示意截面图。
参照附图3、附图4,上面板1可根据门框尺寸做成两边各有一个框边4及弯沟6的形状,根据附图3,底座可根据需要制成带有多个槽的各种样式(如图4和图5),该底槽座2的宽度应小于上面板上面5的宽度,大于上面板两弯钩6端部间的距离,在靠近槽框边的槽内等距离地开有多个螺孔10,上面板1和底槽座2可用有弹性的材料如ABS和PVC,通过开模挤压制成,使上面板和底槽座紧密嵌合。将这个已配合完成的门框装饰条放在冰箱或冷库的内胆7和外壳8之间,使凹槽3的反向凸出部分置于内胆7和外壳8之中,起定位作用。
在凹槽内可敷设发热物体如高压液管和电热线以达到防凝露的效果。
实施例1
参照附图3、附图4和附图5,根据附图4、5的要求开模挤压后,可在凹槽3a中敷设高压液管,利用压缩机压缩后的氟里昂的较高温度来提高门框的温度、防止凝露。在凹槽3b和3c中敷设电热线,敷设电热线的方法可参照附图8。先在底槽座的凹槽3b内放置一根或数根带有外绝缘的电热线,然后在凹槽底部胶一层不干胶铝泊带以固定电热线。敷设3c凹槽的电热线方法是:在反向凹槽中起定位作用的起点11开始沿着凹槽壁胶上一层铝泊带,把电热线一根或数根放在胶有不干胶铝泊带的凹槽内,然后再胶另一层铝泊带把放置电热线的凹槽封好,封时应将封口的两边与第一次胶的铝泊带相连结用以固定电热线和增加散热面积,实现防凝。然后参照附图3先将装有高压液管或电热线的底槽座2放在内胆7与外壳8之间,通过压紧定位,在已成型的螺孔10内;用螺钉9拧紧固定在冰箱或冷库的门框上,再利用装饰条本身材料的弹性将上面板1与底槽座2嵌合即可。凹槽3内即可同时把高压液管和电热线二种同时放置,也可只放其中一种。放置电热线时也可先把底座固定后再安置。
实施例2:
参照附图3、附图4和附图6,根据图4和图6的要求开模挤压再结合实施例1的方法完成。此种方法不包括有定位作用的工艺方法。
实施例3
参照附图3、附图4和附图7,根据图4和图7的要求开模挤压,结合实施例1的方法制作完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叶刚,未经叶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820373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