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含氰废水的处理方法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88107215.X 申请日: 1988-10-13
公开(公告)号: CN1018175B 公开(公告)日: 1992-09-09
发明(设计)人: 姚思湄;陈焕钦;许炳树;李应高 申请(专利权)人: 广州氮肥厂;华南理工大学
主分类号: C02F1/20 分类号: C02F1/20;C02F1/58;B01D53/14
代理公司: 华南理工大学专利事务所 代理人: 盛佩珍,罗勇
地址: 广东省广*** 国省代码: 广东;44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废水 处理 方法
【说明书】:

发明涉及为处理中性或酸性含氰废水所用的一种除氰方法,本法是特别适用于以煤为原料的合成氨造气洗涤废水和煤化气洗涤废水等废水量大而含氰浓度低的废液处理并回收氰化物的工艺过程。

已知含氰废水的处理方法有许多种。综述文献大致上可分为三种途径,可达到净化废水量大而含氰浓度低的废液之目的。第一种方法为化学沉淀与氧化分解法,即加化学药品和微生物菌体,目的是使其产生沉淀的氰化物或将氰降解为无害的物质。由于煤造气废水含氰浓度低,有机物少而水量大,需要加入大量的化学药品和微生物发酵物才有效,因此操作费用大。第二种方法为曝气法,即使废水中的氰由液相转移到气相,缺点是流程长,停留时间长,虽然废水可重复利用,但没有解决氰对环境污染的问题。第三种方法为氧化塘法,从造气车间出来的废水流入沉淀池除煤灰,再流入容积庞大的氧化塘,使其曝气自然氧化和缓慢蒸发,悬浮物进一步沉淀而使废水得到净化。该法需占地面积很大的氧化塘且也没有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处理高浓度含氰废水,国内外也有一些报道,其中诸如蒸汽汽提法较行之有效,它针对酸性含氰废水易挥发出氢氰酸的特点,用蒸汽汽提的方法从高浓度含氰废液中回收稀氢氰酸,然后再用铁与碳酸钠(钾)吸收、制取黄血盐。然而采用蒸汽汽提法处理废水量大而含氰浓度低的废液显然是得不偿失的。上述工艺方法已在化工部化肥司调查组所作的“合成氨和氨加工污水处理情况调查报告”(1985年)等 文献中得到了充分的描述。然而,经广东省国际联机检索中心检索以及大量的手检,对适用于处理废水量大而含氰浓度低的废液的方法,均未发现任何有关的报道。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避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设备简单、操作费用少、能治理含氰废水对环境污染而又能回收氰化物的工艺方法,经济而有效地解决我国数以千计的煤造气合成氨厂和煤化气厂的含氰废水的治理问题。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废水除氰而又能回收氰化物的方法,该方法的特点是:选用二座旋流板塔为除氰塔,在除氰塔内废水中的氰被空气吹脱出来进入气相,然后再采用二座旋流板塔为吸收塔,用含铁碱液来吸收含氰化氢的气流并使其转化为黄血盐。此方法包括:

(一)第一除氰塔顶部喷淋而下的含氰废水与由除氰塔底部进入的空气在塔内成逆向接触,以把上述废水中的氰吹脱出来进入气相,从而产生出含氰化氢气流;

(二)将第一除氰塔排出的脱氰废水引入第二除氰塔,再次脱氰;

(三)从第一、二除氰塔顶部出来的含氰化氢气流进入吸收塔底部与由吸收塔顶部喷淋而下的含铁混合碱溶液在吸收塔内成逆流接触,以充分吸收上述气流中的氰化氢,并使其产生出黄血盐(K4Fe(CN)6·3H2O);

(四)含铁混合碱溶液注入吸收塔内循环使用,直至该溶液饱和。

本发明提供的如上所述的流程,除氰塔和吸收塔所采用的气液比均为1∶4(升:米3)。

本发明所用的关键设备为除氰塔和吸收塔,两者最好均选用旋流板塔。

本发明吸收氰化氢气流的含铁混合碱溶液的最佳配方为6摩尔的K2CO3或Na2CO3和2摩尔Fe(OH)2的混合溶液。

为了使本发明能更好地被了解,现在,参照附图,叙述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此仅仅是作为例子而举出的。

附图给出了含氰废水处理的工艺流程示意图。

附图中1、2为除氰塔;3、4为吸收塔;5为污水池;6、9、13、16均为泵;7为转子流量计;8为缓冲贮罐;10为贮水池;11、14为鼓风机;12、15为贮槽;17为浓缩釜;18为离心机。

本实验的设备规模为每小时处理含氰废水4吨,除氰塔1、2直径均为400毫米,高均为3200毫米;吸收塔3、4直径均为300毫米,高均为2600毫米。

含氰废水首先流入污水池5,在污水池5中停留10分钟或10分钟以上,由泵6经转子流量计7进入除氰塔1顶部,由塔顶喷淋而下与由除氰塔1底部进入的空气成逆流接触,以把上述废水中的氰吹脱出来进入气相,进行一级脱氰,产生出含氰化氢气流。一级脱氰后的废水引入缓冲贮槽8,由泵9打到除氰塔2的顶部喷淋而下与由除氰塔2底部进入的空气再次相遇,从而再次脱氰。经两次脱氰后的废水含氰量降至2.4mg/L以下后,引入贮水池10并在此降温至30℃以下,再作为造气工序的循环水重复使用。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氮肥厂;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广州氮肥厂;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810721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