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含有烃类卤代烃类和一氧化碳废气的催化转化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88106773.3 | 申请日: | 1988-09-2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643B | 公开(公告)日: | 1991-08-28 | 
| 发明(设计)人: | 克劳斯·迪勒;汉斯·米幸格;海尔伯特·米勒;约瑟夫·来得;文茨尔·科恩;鲁道夫·斯皮尔曼来诺 | 申请(专利权)人: | 底古萨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1D53/36 | 分类号: | B01D53/36;B01J23/70 |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代理部 | 代理人: | 杜京英 | 
| 地址: | 联邦德***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含有 烃类卤代烃类 一氧化碳 废气 催化 转化 方法 | ||
1、一种含有烃类,卤代烃类和一氧化碳的废气,特别是氯乙烯合成中产生的废气,在300-800℃,较好的是在350-730℃下的催化转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废气首先通过含有氧化分裂型催化剂的第一夹层,该催化剂含有氧化铝、二氧化硅、硅铝酸盐和/或一种沸石,必要时,含有0.1-20%(重量百分比)的下列一种或一种以上元素Ba,Mg,Cu,Cr,Mn,和Ni的氧化物,然后再通过含有Pt和/或Pa,或Pt和Rh的氧化燃烧型催化剂的第二夹层。
2、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Pt与Pa可推荐的重量比为1∶5至5∶1,Pa与Rh可推荐的重量比为5∶1至20∶1。
3、权利要求1和2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夹层和/或第二夹层的催化剂可设计成催化剂物料的未成形或成形的疏松床体形式,或载上催化活性组分的载体形式,或涂敷上催化活性组分的助催化剂载体材料的一个块体形式,或一个载上催化活性组分的块体形式,或一个含有助催化剂的块体形式,或一个含有催化剂物料本身的块体形式。
4、权利要求3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双层床方式或采用彼此隔开一段距离的方法来安装这两种催化剂。
5、权利要求3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废气穿过装有两夹层催化剂的环形构件。
6、权利要求5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这种环形构件是圆柱形的。
7、权利要求6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废气从外向内或从内向外地穿过圆柱形构件。
8、权利要求3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催化剂夹层可设计成为一种疏松物料的床体形式和/或一个块体形式。
9、权利要求8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这些块体催化剂或它与疏松物料床体的一种结合是装成多边形的。
10、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一个靠净化的废气加热的热交换器中,对待净化废气进行预热。
11、权利要求10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用外部加热法将待净化废气加热至催化剂的初始温度。
12、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转化反应在常压至10巴的过压条件下进行。
13、根据前述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权利要求中的方法实施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圆柱形反应器内腔1有一个由环形底座2限定的圆孔3;还具有一套构件,它位于环形底座之上使其不透气并由顶盘4将其顶部密封;其中圆筒7,8和9位于环形底座之上,这三个圆筒一个套一个的放置且彼此的间隔与可容纳疏松状催化剂物料的两个环形夹层5和6的厚度相一致。这三个圆外壳是有孔的,其中第一个即内筒7与下面圆孔3的边缘10平齐,第二个筒8分离了两个催化剂夹层,外筒9距反应器内或是以等距离或是向上增大的距离形成一个环形空间11;反应器内腔底部的一个混合预热区域13与热交换器12的第二个面(上面)相接且其中有管道14将热气流从侧面送入到区域13;一个废气管道16,它与反应器内腔的上部空间15相接并导向叉口17,从叉口17有一个分管道18与加热介质的热交换器的入口相接,另一个分管道径由一个阀门19与该装置的废气出口20相连,为加热介质用的热交换器的出口连接器经由管路21直接与废气出口20相连,热交换器的第一面与提供待转化废气的管道22相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3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催化剂层包含块体催化剂和/或疏松的催化剂物料,它们彼此可一个置于一个之上的排列。
15、根据权利要求13的装置,其特征在于,通过圆筒7,8,9的改装,权利要求13的圆柱形存放构件可用一种已知的用于块体或疏松物料床体的存放构件的多边形排列来改装。
16、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中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为使从热交换器中排出的待转化废气预热至初始温度,提供热气流的管道应不通向区域13而通入反应器内腔的上部空间1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底古萨有限公司,未经底古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8106773.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