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塑料用导电底漆或导电底漆的二道漆无效
| 申请号: | 88104875.5 | 申请日: | 1988-08-0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266B | 公开(公告)日: | 1992-01-01 |
| 发明(设计)人: | 高桥克彦;铃木好治;伊藤晴康 | 申请(专利权)人: | 汎塑料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C09D5/24 | 分类号: | C09D5/24 |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于燕生,刘元金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塑料 导电 底漆 二道漆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用于塑料的导电底漆或者一种导电底漆的二道漆,它能在具有高结晶度和底表面极性的塑料表面上形成一层对其有高粘合性的涂层,并对于各种罩面漆具有优异的层间粘合性能。
具有高结晶度或低表面极性的塑料,例如聚缩醛树脂、聚酯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全芳香族聚酯等)等,在对其表面涂施涂层之前,因为漆的粘合性低,通常都要先进行物理的或化学的表面处理。例如机械粗化其表面即是一种物理方法;溶剂处理法即是一种化学方法;火焰处理、紫外线处理、电晕放电处理、等离子处理等方法即为物理-化学方法,这些方法均正在得到普遍应用。所有这些方法都是通过使塑料表面改性从而改善漆对其的粘合性。
在对塑料表面进行如上所述的任何物理的或化学的表面处理之后再施涂漆的方法,有其严重困难之处,表面处理不仅需要耗费相当的劳动力和大量的成本,而且被表面处理过的部分会受损变坏。为了克服这种困难,研制能提供合适粘合性的导电底漆或导电底漆的二道漆已经取得进展,主要通过直接静电涂层的方法,而无需任何表面处理,并且已经采用一些材料进行过实际应用。这种导电底漆或导电底漆的二道漆所要求的特性如下:
(1)它不会侵蚀塑料的表面和内部。
(2)它的涂层层间粘合力应十分优异(例如在进行1毫米间隔100格胶带剥离试验时,涂层不被剥落)。
(3)能形成坚韧的涂层(在漆膜形成时间,收缩小并且内应力小)。
(4)该漆应是快干的,从而可允许采用“湿上涂湿”的方式施涂罩面漆。
(5)它的涂层应是高度柔韧性的,具有强的抗物理冲击的能力(抗冲击性和抗碎缺性)。
(6)它的涂层应有优异的耐溶剂、耐水(粘附性)和耐热性(包括耐热循环试验)。
(7)静电涂层时效率(涂层效率、四周粘附性等)。
可是,由于高结晶度塑料和低表面极性塑料几乎对所有材料都只有很小的亲和性,因此不对它们进行某种表面处理,往往不容易在其表面获得高的粘附性;实际上,无需对塑料进行某种表面处理就能在聚缩醛或聚酯类模塑制品上保持满意的粘附性的导电底漆或导电底漆的二道漆,在市场上还买不到。
本发明已设想把注意力集中于上述问题,并把提供一种导电底漆或导电底漆的二道漆作为本发明的目的,该漆能对高结晶度或低表面极性的塑料全部展示出上述所要求的特性。
由于本发明者为解决上述问题而进行反复刻苦的研究,不仅成功地研制出了一种对塑料模塑制品具有优异粘附性的新型导电底漆或导电底漆的二道漆,而且成功地制得了在其表面上以高涂层效率形成坚韧涂层的带涂层的塑料制品。
因此,本发明涉及一种导电底漆或导电底漆的二道漆,上述底漆或二道漆的涂层形成的基本组分包括:
(A)聚氨酯基树脂,
(B)开环膨胀的螺环-原酸酯基树脂,
(C)纤维素衍生物,
(D)含羟基的表面活性剂,和
(E)导电材料。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适用作塑料制品的底漆或二道漆的导电涂层组合物,它包括:(A)一种聚氨酯树脂,(B)有开环膨胀性的螺环-原酸酯树脂,(C)纤维素衍生物,(D)含羟基的表面活性剂和(E)导电材料。
其中不含导电材料的组合物已在日本专利申请61-179430中和在日本的其它等同专利中公开了,所有这些文献在此列入作为参考。
作为组分(A),其特征在于具有高粘合性和高弹性,不仅具有增加漆层对要涂有该漆的物体的粘附性的作用,而且可提高涂层的抗冲击性;本发明采用聚氨酯基树脂作为组分(A)。这里所使用的聚氨酯树脂是一个代表各种改性聚氨酯树脂的通用名词,它们可以是任何树脂,只要它们包含有聚氨酯树脂作为其主要组分材料,而不管它们是热塑性的还是热固性的。但是,从要提供具有高粘合性和高弹性的涂层来看,则它们应该是平均分子量(Mn)在约2000~10000范围之内或者最好在约4000~7000之内的热塑性聚氨酯基树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汎塑料株式会社,未经汎塑料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810487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