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纺织纤维加工元件特别是清洁辊的金属线无效
| 申请号: | 88104567.5 | 申请日: | 1988-07-1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800A | 公开(公告)日: | 1989-02-01 |
| 发明(设计)人: | 阿基瓦·平托;约翰·D·霍林斯沃思;艾基瓦·平托 | 申请(专利权)人: | 赫格夫霍林斯沃思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D01G9/06 | 分类号: | D01G9/06 |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陈展元 |
| 地址: | 联邦德***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纺织 纤维 加工 元件 特别是 清洁 金属线 | ||
本发明与处理诸如棉,合成纤维等纺织纤维等的元件的金属线材有关,这些元件如辊筒、板件之类,特别是用于清洁辊,在辊、板之类的表面上设有带齿金属线。
常见在纺织纤维加工元件,诸如辊筒,梳理机,清洁机中设置金属线,锯齿金属线的齿相当密,例如约25mm的距离中有三至四个先后排列的齿,因此金属线上的齿间距约6至8mm。有齿金属线的厚度即线边常超过约3mm。这样设计的金属线,用于开松纤维包,形成部分疏松的纤维片,效果很好。由于送进辊子的纤维材料很难彻底清洁,仍有杂质,金属线必须处理或多或少皮屑,茎杆,茎杆部分等污染的纤维材料。用已知的金属线时,常将该杂质撕碎,虽可清除,但用刮刀栅等从纤维中清理十分艰难。随着废料颗粒被压碎形成灰尘,粘在梳理过的纤维上。小废料颗粒形成所谓的白星(nep),很难从加工后的完全疏松的纤维材料中清除。经常也使用与开松辊一致的齿形,几乎专门用于清洁纤维材料。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纺织纤维处理元件的金属线,在纤维的开松和细疏中,可很大改进并提高纤维材料清洁过程的质量。关于上述金属线,本发明的特点在于有齿金属线上的齿在外缘方向上至少互相间隔12mm,其齿高约为间距的三分之一,齿基本从齿距一半处的齿基,向上伸到齿尖,然后有一个控去部分的形状,齿尖从后斜边到挖去部的斜边有一个前角,角度在10°至40°范围内。齿间距离最好保持12至30mm之间,距离20至25mm被认为是有利的平均量度。齿的高度以小于3mm为宜,最好约在2至2.5mm范围内。
清洁元件和/或开松元件有这种金属线设计,由于齿形有齿间的相当大或非常大的间距,故齿间的空间很大。由于有这种大空间,纤维材料中的废料颗粒大都不被压碎。前后两齿间留有很大的空间,所以颗粒不会破碎。而且很容易从辊型金属线的后侧被排出。由于齿形相当低,废料颗粒的分选可更加提高,而不压碎的废料颗粒,可在不破碎的状态下,从金属线的适当地点清除。废料颗粒不压碎,便不会增加进入纤维材料的尘埃,纤维可处于优良状态,同时很大改进清洁处理。
齿尖的挖去部分与一个圆弧形融合,然后通过一个短距离,回到齿基。齿尖到齿基的过渡部的长度由角位置决定。事实上从过渡部到水平线的角度在20°到40°范围内,最好约28°。由于这种齿形高度小,间距宽的齿间形成相当长的凹部。在另一方面,这种长凹部提供足够的空间,接受不破碎状态的相对大的废料颗粒。又一方面这种不破碎的废料颗粒可能从凹部中漏出,从而保证纤维包的相应的开松部分清洁,即完全没有杂质。
就本发明的改进而增强的清洁效果的概念而言,另一个特点是和已知实施方案比较,有齿金属线的厚度相对不重要,可能的话应不超过2mm,有利范围为在1.70至1.85mm之间。其结果,在确定的表面积内,齿尖数目管用,不比过去使用的金属线设计差,过去齿的排列相当紧密。而本发明的开松效果并不降低。
应留意支持齿的金属线部分,即形成齿的基础部分,其高度应小于齿的高度。金属线的部分,即金属线的连续部分的高度,约为齿高的三分之二。金属线的截面稳定而有抵抗力,以保证在适当的使用寿命中有高开松及清洁效率。齿的厚度宜为线部厚度的一半。
现对本发明的各实施方案参照附图解说,附图内容如下:
图1为本发明辊子金属线的锯齿金属线的一个实施方案,图中为其伸直状态的细节的概略前视。
图2为本发明锯齿金属线一个具体方案的概略前视。
加工纺织纤维的辊子金属线有锯齿金属线1,其中有连续线部2和按相对大的间距关系在上面布置的齿3。距离4至少超过12mm,而可大到30mm。在前视图中,齿3的背部有斜边5平稳上升,如有可能在其前部设挖去表面6。前角7在10°至40°之间。挖去部的斜边6宜于有一个弧形部,然后在一个短斜距离8中伸展,直到齿基9。
放置齿3的金属线的高度11,低于齿形高度12为好。线部的高度可以是齿高的0.6至0.8倍。在齿3的宽间距之间,形成有相当长度的间隙或凹部13,可供废料颗粒通过,并且在开松操作中有足够的长度免将废料颗粒破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赫格夫霍林斯沃思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赫格夫霍林斯沃思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810456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