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以蚯蚓为原料提取复合氨基酸的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88104163.7 | 申请日: | 1988-06-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526B | 公开(公告)日: | 1992-07-22 |
| 发明(设计)人: | 伍学荣;郭荣全;华兴周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西省赣州地区畜牧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C07C227/28 | 分类号: | C07C227/28;A23J1/00 |
| 代理公司: | 江西省赣州地区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夏琛莲 |
| 地址: | 江西省南康***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蚯蚓 原料 提取 复合 氨基酸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蛋白质的加工技术-从蚯蚓中提取复合氨基酸的方法。
在现有技术中一般以酪蛋白或纤维蛋白为原料采用酸水解方法提取复合氨基酸。中国专利局1987年1月31日公开的发明专利公报中提供了一种“从高蛋白物中提取复合氨基酸的方法及去酸设备”该法工艺流程为:原料处理-催化酸水解-去酸-去毒-陈化净化-灭菌,并采用电解法去酸。这种方法及上述各法需增加特殊专用设备,工艺流程长,氨基酸成份易破坏,工人劳动强度大,通常下脚料不能综合利用,易造成环境污染。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从蚯蚓体中提取天然复合氨基酸的方法。使人们从不便直接膳食的高蛋白动物-蚯蚓体中提取出价值昂贵的天然复合氨基酸,开发人们所需的食品、药品、化妆品等物质,造福于人类。
本发明工艺流程为:原料处理-稀乙醇浸渍-乙醇回收-树脂交换-洗脱-净化-喷雾干燥-复合氨基酸干粉。
1、原料处理:取新鲜(没有腐败变质的)蚯蚓,用清水冲洗蚓体表,以去污泥脏物为净,然后用磨浆机将鲜蚓磨成肉泥稀糊状。
2 稀乙醇浸渍:将蚯蚓稀肉泥盛入不锈钢容器或上釉陶瓷缸、搪瓷、玻璃等容器内,加入2~3倍(按体积比或重量比)量的30~70%的稀乙醇,加盖密封,浸渍48~72小时,每1~2小时搅拌一次,虹吸上清液,剩下的渣浆可用离心甩干机或其他过滤方法将液、渣分离,得到同茚三酮试剂呈阳性反应的液体,将其与上清液混合备用。剩下的蚓渣可烘干磨成粉末做饲料添加剂的核心原料。
3、乙醇回收:采用球形浓缩罐(或回流装置)将上述混合液蒸气加热(90℃~100℃)回收乙醇下次备用。剩下的液体浓缩至原体积的1∶1,然后加入1∶2~3(体积比)的纯水稀释静置6小时左右,得到除去乙醇的母液(上清液)。
4、树脂交换:采用阳离子交换树脂使氨基酸分子在酸性溶液中,通过带正电荷的氨基NH+73与树脂上的SO3H基交换,从而产生氨基酸被阳离子全部吸附的现象。本流程采用上海产的732强酸性阳离子树脂,由于732强酸性阳离子出厂是钠型,装柱前应进行树脂转型处理,即将钠型转为氢型,其常规转型处理是:先用2N工业盐酸浸泡12小时,用清水洗至中性(PH6~7),用2N氢氧化钠溶液浸12小时,再用2N工业盐酸液浸12小时,即将新树脂处理好。
将上述处理好的树脂装柱,其柱体质地以耐酸碱的不锈钢、有机玻璃钢、聚氯乙烯为上品,柱体形状细而长,只能将树脂装至柱体的 2/3 部分,采用2~3根串联正吸附的方法提取,阳离子交换柱装填好后,取上道工序的母液,以90~110ml/分的流速自上而下的进入离子交换柱进行交换吸附,氨基酸被阳离子吸附后,再用纯水冲洗柱内表面附着的杂物,废水弃去(与茚三酮试剂呈阴性反应)。
5、洗脱:用1~2N的稀氨水为洗脱剂,以90~110ml/分的流速,自上而下地进入阳离子交换柱内进行洗脱反应,流出液以与茚三酮呈阳性反应时开始收集,与茚三酮阳性反应微弱时为止,得到复合氨基酸洗脱液。洗脱后应立即进行树脂再生,即将使用过的阳离子树脂倒入容器内用清水冲洗,以水清为止,并漂去少量已碎的树脂,漂洗好后按常规方法进行树脂转型处理,待用。
6、净化:采用列管式薄膜蒸发器或实验室玻璃回流管等工具,利用氨气比水蒸气比重轻的特点,通过蒸气加热或水浴加热(沸腾为止),达到去氨完全的目的。挥发上升的氨气通过冷凝管道,冷却成氨水,剩下的是复合氨基酸液体,将其浓缩成粘稠状(流动型)PH值保持在6~7范围内。
7、喷雾干燥:为便于保存和利用,采用真空喷雾干燥机将复合氨基酸液喷雾干燥成粉末,并起到灭菌的作用,其温度控制要求进口200℃,出口80℃。
用本发明提取复合氨基酸其收率在5.16%以上,同时原料来源广泛,生产设备简单,其下脚料都能回收综合利用。
以下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省赣州地区畜牧研究所,未经江西省赣州地区畜牧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810416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