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兼作手锤的自调棘拧活动扳手无效
| 申请号: | 87215074 | 申请日: | 1987-11-09 |
| 公开(公告)号: | CN87215074U | 公开(公告)日: | 1988-08-10 |
| 发明(设计)人: | 田芸 | 申请(专利权)人: | 田芸 |
| 主分类号: | B25B13/42 | 分类号: | B25B13/4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北京市海淀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兼作手锤 自调 活动 扳手 | ||
本实用新型属于五金工具,可用于扳拧螺母、螺栓、液压管接头、又可当手锤用。
现有的这类常见工具有活动扳手,使用时它不能自调,棘拧。又见国内外相近专利有CN85201859、US4594922,特开昭53--117900[4],昭53--45799[4],GM8316654,CN85201400前两种在使用时不能从旁边卡到螺母上。中间两种虽能自调,但不能很好棘拧。最后两种均是用三个工作面的三点相卡原理来咬紧螺母实现扳拧的,这就必然要用曲面紧压六角螺母的下底角,为了防止打滑,在曲面上必须设有较大齿形来咬住螺母底角,就难免要咬伤螺母,以上各设计均不能作手锤用。
本实用新型是要用简单的结构,可以如普通活动扳手般能从旁卡到大小不同的螺母上并只用两个工作面来自动卡紧的两点相卡原理来咬住螺母,构成在卡紧面上可以不设有较大齿形,并在扳拧中不损伤螺母的结构。方便扳拧,而且反向扳拧时就能打滑跳边,实现棘拧,并兼有手锤功能的设计。
本实用新型由上爪1、顶板6、转轴7、拉簧10、手柄11、锤面12组成。
上爪顶部内侧有咬螺角3,底部有尾孔8,咬螺角是上爪顶端内侧的一条在操作中受压力的工作面即正边2和与在操作中不受压力的非工作面即侧边4构成。侧边可以是直线或曲线。尾孔又位于正边后端点垂线后侧附近离正边较远处,上爪背部有锤面12,用于敲击物件的硬平面,使本实用新型具有手锤功能。
顶板上有卡顶曲面5和轴孔9,卡顶曲面是一条设计成在它沿转轴转动时均能与它所卡咬的各个大小不一的螺母底边[螺母中与正边相靠的一边所对的边称底边]相切的凸曲面。按上爪的咬螺角能与卡顶曲面构成匚形卡螺口方向,用转轴将轴孔和尾孔松转铆合。
手柄刚性连接在顶板下方,拉簧一端挂结于上爪底端部小孔内,另一端挂结在手柄中部槽内,它的拉力应始终使卡螺口处于轻轻闭合状态,这样用螺母顶推正边前端处的上爪顶部时卡螺口便张开,用于咬卡螺母,以配合操作。
由于尾孔位于正边后端点垂线后侧近处,尾孔和轴孔被转轴铆合后也位于这地方。卡顶曲面是在它沿转轴转动时能与它所卡咬的各种大小不一的螺母底边相切,操作中,两个工作面即卡顶曲面5与正边2通过两点A和B来咬卡住螺母,又因在转轴C点的作用下,形成受力三角形ABC[见图1]。由于A点近靠正边后端,C点又在正边后端垂线后侧,离正边较远处,B点又在螺母底边上,造成∠ACB很小。因此按卡螺口缩小方向[即正向]旋转手柄时,卡曲顶面将对螺母产生自锁作用,咬紧螺母一同旋转。反向扳转手柄时则出现打滑跳边,实现棘拧。
由于在扳拧螺母过程中,只有正边和卡顶曲面两个工作面,而且实际上真正受力的只是切点B和咬点A,实现了两点相卡原理和结构。这种曲面相切,两点相卡的结构,在∠ACB很小的情况下,扳拧螺母中自锁力很大,因此可以不设计齿形工作面,用以扳拧时既方便又不损伤螺母外形。
本实用新型零件少而易造,使用方便,实现了对大小不一的螺母自调。棘拧,而且受力合理,又可作手锤用。是目前同类工具所未见有相同原理和结构的其性能也是所不能比拟的。
说明书附图2编号是:1上爪,2正边,3咬螺角,4侧边,5卡顶曲面,6顶板,7转轴,8尾孔,9轴孔,10拉簧,11手柄,12锤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田芸,未经田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72150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自行车两用安全辅助轮
- 下一篇:推门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