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档案听诊器无效
申请号: | 87212863.6 | 申请日: | 1987-12-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43870U | 公开(公告)日: | 1989-09-06 |
发明(设计)人: | 李希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希华 |
主分类号: | A61B7/02 | 分类号: | A61B7/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山东省德州市***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档案 听诊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改进的常规医用诊断工具,一种在体检听诊的同时,能将听取的声音录取下来,并能复习以往的音响病史资料的新型听诊器。经该听诊器录取的音响可作为反映病情及病情变化的档案资料。如心肺、血管等内脏机能活动所发出的声音。该听诊器适用于心血管、呼吸专业及其他专业临床医师应用于常规检查。
现市场上出售的普通听诊器由胸件、耳件、Y型管吸塑料管组成。普通听诊器及新出现的电子听诊器、立体声听诊器只能听取检查时的内脏活动音响,这些音响只反应病程中一个病情截面。这些音响在病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病情的变化而不断发生改变。而这些音响变化的资料恰恰是确立诊断,观察病情转归及疗效的客观依据。如阵发性心律失常心律的变化,亚急性心内膜炎的杂音的变化,心包炎的心包摩擦音的变化,肠梗阻肠鸣音的变化,甲亢病人颈部血管杂音的变化等。这些指标均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给临床医师提供一新型听诊器,利用本听诊器医师既可象用普通听诊器一样做常规检查,又可使医师利用它复习以往的音响病史资料。当医师认为核次检查的听诊音有临床意义,有留入档案的必要时。可利用本听诊器录制于磁带上。它能使医师将病程中所有音响病史资料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整体考虑。进行分析比较,帮助确立诊断和评价疗效。它既可用于检查门诊病人,磁带可让病人保存以便复诊时用,也可用于查房,病历讨论,磁带与病案同存。
本实用新型可用于教学。当多个学生实习听诊时,可通过扬声器放音而达到此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轻便,经济,成本不超过八十元。可象普通听诊器一样挂在检查者颈部使用。每次体格检查只有检查者认为有必要时才录制。并可根据医师的意愿可将磁带的无意义段或全部消掉,所以,一盘磁带用于多次检查,可重复使用。
本实用新型以下列方式完成:在普通听诊器上附加了一套小型录放音装置。下面结合附图作详细描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示意图。
图2是电路原理示意图。
图3是胸件侧面剖视图。
参照图1,该听诊器由一背部装有按钮开关②,内腔安装有微型感音器的胸件①和耳件⑩,安装有耳机⑥的T形管⑤,微型录放音机⑨及胶管组成。T型管⑤与小型录放音机⑨固定在一起。耳机⑩,T形管⑤及胸件①以乳胶管③相连。胸件①上的感音器(15)及按扭电源开关②均有导线分别以插头形式与录音机的相应插孔⑦相连,这些导线被包绕在乳胶管与软质塑料管④之间。T形管⑤的管腔与耳机⑥振动膜侧以密闭的形式相通。耳机导线与录音机输出插孔相连。
参照图2、录音机⑨的电源开关即为胸件①背部的按扭开关②。医生查体时若认为无必要录音时,只要不按下按扭开关,本听诊器就可用作普通听诊器。当检查过程中医生认为有录取价值的音响资料时,可开启录音键⑧,将胸件放于被检查部位,将食指按压按扭开关,使电源开通,而且借助此压力使皮肤与胸件紧密接触以排除外界音被录取。录音机⑨就会在听诊的同时录取音响。当复习病史需要放音时可将放音键开启,并将胸件按扭开关推向闭路端,耳机⑥发出的声音即可通过耳件传入检查者耳中。若用于教学或病案讨论时可将耳件插头拔下来,通过扬声器让多人同时复习以往的病史资料。
参照图3,胸件外壳(12)是由硬质塑料或不锈钢铸塑的一个整体。在一侧留有一与内腔相通,外接乳胶管的管道(18),外壳(12)背部装有按扭扭开关②,当录音时或放音时按下,电源接通。当停止听诊时,胸件离开皮肤,按扭被弹簧抬起。电源断开,录音机停止运转,以达到录音与听诊同步进行。避免外界音被录取和节省磁带的目的。胸件腔内装有一抛物线形集音器(14),在集音器焦点处放置一微型感音器(15)。其游离端朝向耳件振动膜(16)。外壳与集音器之间填有隔音材料(13)。在外壳(12)开口处有振动膜(16)与普通听诊器振动膜相同。感音器可用直径小于13毫米的小麦克风代替。其游离端与振动膜距离3-10毫米。按扭开关的导线与感音器导线(17)均引出外壳与乳胶管并行和录音机相连。
检查者可将挂带(11)挂于颈部应用操作本听诊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希华,未经李希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721286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