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一种用于测量心电深部体温呼吸频率的气管插管式传感器无效
| 申请号: | 87206094 | 申请日: | 1987-04-10 | 
| 公开(公告)号: | CN87206094U | 公开(公告)日: | 1988-01-20 | 
| 发明(设计)人: | 王明时;朱险峰;邓乃封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大学 | 
| 主分类号: | A61B5/00 | 分类号: | A61B5/00;A61B5/04 | 
| 代理公司: | 天津大学专利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强,杜秀珍 | 
| 地址: | 天津市南开区***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测量 心电深部 体温 呼吸 频率 气管 插管 传感器 | ||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用以诊断为目的的测量仪器用传感器。
在医生对患者进行手术时,经常需要随时对患者进行心电测量和体温测量。目前,在全麻手术中测取心电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胸前导联或肢体导联的方法,即把心电电极贴在胸部或肢体上。二是食道电极法,即把电极附在食道导管上,插入食道进行测量。手术中体温的测量法,一般是在体表检测,测深部体温则一般通过插入肛门测量的方法。
利用现有技术测量心电的方法中通过胸前导联或肢体导联的方法是把测量电极用粘贴法置于患者的胸前和肢体上,电极的敷设较为繁琐。首先需在电极和皮肤之间涂上导电糊,以减少皮肤电阻,保证电极和皮肤的良好接触,再用尼龙搭扣或胶布将电极固定人体肢体或胸部。即使这样,长时间的手术,导电糊干涸,电极容易松动和脱落。使用胸导联或肢体导联还常因医生接触病人而带来干扰信号,这些都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报警。而且由于电极联线的存在影响医生的活动空间,给医生手术带来不便。
现有技术中食道电极法测量心电也是不方便的,随着手术过程中需要监测的人体参数的增多,置于人体的传感器也随之增多,一些联线、导管的存在影响了医生的活动空间,给手术带来不便。而且在全麻手术中,这种食道导管也不一定必须存在,只是由于需要测量心电而设,这种单参数,单通道的监测容易导致测量的可靠性、安全性的降低。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提供一种气管插管式心电、体温、呼吸频率组合传感器。在全麻手术中必须使用的气管插管上附加心电电极和感温元件而形成的,它不仅仍具有着气管插管的通气功能,而且增加了测量心电、体温和呼吸频率的传感功能。
使用这种传感器从人体气管内壁测量心电信号,由于电极位置更靠近心脏,可以测取更为清楚的P波、QRS波群、T波各波的波形。特别是T波信号的增大,对诊断表现在T波变化(如T波平低化、增高、阴性)的疾病则更为方便。同时可以用此传感器测得肺内气流温度,该气流温度的峰值代表着体内深部体温。根据单位时间内峰值出现的次数确定呼吸频率。麻醉医师可以由此调整呼吸机的给气量。这种传感器不仅把气管插管的通气功能和传感功能结合为一体,从传感器本身而言,把测量心电和体温、呼吸频率的功能结合为一体,形成了组合式传感器。
本实用新型是以如下方式完成的:参照附图,图中〔1〕为气管插管本体,〔2〕为插管上的充气球,在充气球〔2〕的外壁上用粘接剂把薄片形条状心电电极〔3〕沿轴线粘接其上,并用联接铆钉或挤压方法将心电电极在插管〔1〕颈部与导线〔6〕联接,导线〔6〕通过管壁上的通孔〔4〕沿管壁引向插管〔1〕的尾端,并通过通孔〔5〕引出,接入心电图机。由于充气球充气后把心电电极紧压在气管壁上,可以从气管壁拾取心电波形。图中〔9〕为插管接头,用以联接气管插管〔1〕与体外呼吸机。在插管接头〔9〕的中轴线上装有感温元件〔7〕,〔8〕为感温元件的联接导线,通过它接入测量电路,数字显示体内深部体温和呼吸频率。
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的心电电极〔3〕目前已有许多种,如Ag-Agcl电极即可,感温元件〔7〕要求响应时间短,例如点式半导体PN结感温元件。
此种组合式传感器,由于使测量在气管插管上进行,在手术中不易脱落,病人可以翻身,增加了测量的可靠性。并且减少了导管、导线的数量,增大了手术空间,给手术医生带来了很大方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大学,未经天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72060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