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类可可脂的制备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87108375.2 | 申请日: | 1987-12-1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794B | 公开(公告)日: | 1992-05-27 |
| 发明(设计)人: | 田村幸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清制油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C11C3/10 | 分类号: | C11C3/10;C11B7/00;A23D9/00 |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代理部 | 代理人: | 全菁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可可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用脂肪酶的酯交换反应的制备类可可脂的方法,该类可可脂具有与天然可可脂相类似的甘油三酯组成。
用脂肪酶的酯交换反应来制备类可可脂的方法,至今已尝试过使用各种原料。例如,已知可作原料的有:棕榈油的中间馏份和硬脂酸(特开昭52-104506公报、特开昭56-154951号公报)、精制棕榈油和硬脂酸甲酯(特公昭57-27159号公报)、棕榈油中熔点部分和椰(シセ)油高熔点部分(特公昭57-28519号公报)、棕榈油中熔点部分和超硬大豆油(特开昭58-42697号公报)、橄榄油和硬脂酸(特公昭57-6480号公报)、油酸红花油和硬脂酸(同一公报)、椰子油和红花油(特开昭57-111398号公报)、精制棕榈油和大豆油(特开昭57-198798号公报)等等。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类可可脂的制备方法,该方法用以前在类可可脂制备中没有用过的原料配方,来进行脂肪酶的酯交换反应。
于是,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类可可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用对于甘油酯的1,3位具有特性作用的脂肪酶,使乌桕脂(chinese tallow)和/或其精制油与硬脂酸或者硬脂酸的低级醇脂进行酯交换反应。
本发明所用的乌桕脂是指从中国等栽培的乌桕树果实的中层果皮中所榨得的油脂。其一般物性和脂肪酸组成的例子如表1所示。
表1
性质 脂肪酸组成 (重量%)
酸值 0.5~10 C120~2.5
碱化值 200~218 C140.5~3.7
碘值 16~29 C1658~72
熔点 48~55℃ C181.2~7.6
C18′ 20~35
C18″ 0~1.6
但是,表中碳数上附的′表示碳键中含有一个双键,″表示含有两个双键。
本发明中的乌桕脂可用原脂,或将其分离提纯后使用,酯交换反应是在硬脂酸或硬脂酸甲脂、硬脂酸乙酯等低级醇酯中间进行。乌桕脂和/或其精制油与硬脂酸或其低级醇酯的混合摩尔比为1∶3~1∶5。使用的脂肪酶只要是对于甘油酯的1,3位具有特性作用,无论哪一种都行,例如,可以用毛霉属、曲霉属、根霉属等的市售品。其中,以来自毛霉属米哈衣(Mucor miehei)的固定了的耐热性脂肪酶的酶(商品名:LIPOZYME(丿ボィンダストリ社制))为佳。
酯交换反应的温度以20~80℃为宜。这时必须含有使脂肪酶活化的水分,其量最好为原料重量的1%以下。水分可与脂肪酶共存,也可予先加入油脂中。原料可以单独地或溶解到石油醚、正己烷这样的溶剂中进行反应。
得到的酯交换油不需加工即可用作类可可脂,也可以和其它类可可脂混合使用。
下面叙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其中,下表中()内的数值表示主要甘油三酯(POP、POS、SOS)的比例,L表示亚油酸、P表示棕榈酸、O表示油酸、S表示硬脂酸、A表示花生酸(アテキジン酸)。
实施例1
使1000g性能如表2所示的乌桕脂与1000g硬脂酸相混合,加热溶解后,在70℃用水饱和(约0.2%)。使之通过充填有20gLIPOZYME并保持68℃的柱子,进行酯交换反应。分别通过蒸馏和用溶剂除去反应物中生成的脂肪酸和甘油二酯,然后得到的本发明油脂,其物性在表3中列出。作为比较也一同给出了可可脂的物性。
表2
脂肪酸组成(重量%) 甘油三酯组成(重量%)
C140.1 LPP 1.2
C1664.1 OOP 1.0
C181.3 POP 91.9
C18′ 33.8 PPP 3.8
C18″ 0.7 OSP 2.1
表3
实施例1 可可脂
PLO 3.2
甘油 POO 9.0 6.5
三酯 POP 22.0 21.0(26)
组成 SOO 8.4 7.9
(重量%) POS 39.0(48) 37.4(46)
SOS 20.4(25) 23.0
SOA 0.9
20℃ 74.0 74.3
S 25 70.0 69.9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清制油株式会社,未经日清制油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710837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