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强化养鱼的设备无效
| 申请号: | 87104165.0 | 申请日: | 1987-06-1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750C | 公开(公告)日: | 1994-02-16 |
| 发明(设计)人: | 克里斯托哈通 | 申请(专利权)人: | 梅茨·曼海姆公司 |
| 主分类号: | A01K61/00 | 分类号: | A01K61/00;A01K63/04 |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周备膦,王峰章 |
| 地址: | 联邦德***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强化 养鱼 设备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强化养鱼的设备,尤其涉及一种强化养鱼的鱼槽和包括几个养鱼槽的装置。该种强化养鱼的鱼槽装有向养鱼水中供入空气及/或氧气的装置,最好设计成长鱼槽。
在开放式水体内进行强化养鱼是熟知已久的做法。由于这类开放式水体内的生态平衡与日俱增地被沉积的有害物质破坏,从而使繁殖条件不断变差,因此人们转而采用人造池塘来养鱼。但这种设备的开支很大,特别是它需要新鲜水和占用地面,因此该饲养方法在经济上成为问题。这种已知方法的另一显著缺点,是水温随着昼夜的交替和季节的变换在不断地变化,鱼瘟的风险以及进入池塘的环境中的有毒物质带来的危险。
美国专利说明书US-4067809公开了一种用于养鱼设备的生物过滤器,用来对活性淤泥污水净化工艺(硝化)后的水进行净化。过滤器配置在鱼槽中。要净化的水从下向上流过过滤器。在槽中形成循环流动,通过空气升液泵效应的作用在过滤器底部供入空气而维持这一循环流动。
德国公开说明书DE-OS3226797公开了一种用一养鱼的装置,此时鱼被放养在一个氧化凹沟内,其内还进行有机杂质的分解。该氧化凹沟与一个活性淤泥-净化槽相连通,通过该槽形成一个鱼槽外的净化水循环。
日本专利公开说明书JP昭55-111738公开了一种养鱼设备,它具有一个鱼槽,在槽底有一个淤泥收集凹沟。在沟坑内配置有一些喷嘴,由喷嘴沿淤泥收集凹沟的纵向喷水,将淤泥输送到鱼槽外的净水装置内。
基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强化养鱼的设备,该设备的特点是,在结构耗费很小的情况下净化水的效率高而且工作可靠。
本发明的任务是通过采用下述具有特色的强化养鱼设备来实现。
本发明的强化养鱼设备为具有一个盛有适合养鱼水的鱼槽,该鱼槽具有一个将空气和/或氧气输入到上述养鱼水的装置和一个可用养鱼水灌注、淹没到养鱼水面的填料体,该填料体具有一个垂直流道,在其下部的端头可以将一种空气-水和/或氧气-水的混合物导入到上述流道内,该混合物在其上端可以导出到养鱼水中,其特点为设置成长槽的鱼槽沿其纵向中轴线具有一个呈凹沟状的凹陷,凹沟内配置有可用养鱼水灌注的填料体,流道的走向是从凹沟的下面区域一直延伸到接近养鱼水表面,在进入流道入口的下面设有一个输入空气或氧气的软管装置,在鱼槽后面设置有一个在其外面形成第二个养鱼水循环的装置来去除鱼槽污物和残剩饲料,该装置经由一根与鱼槽底部区域相通的排出导管、一根回流导管和一台泵与鱼槽相连。
在一个实施例中,去除鱼槽污物和残剩饲料的装置是一个澄清槽。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填料体由蜂窝状可连接的塑料组件构成,它们形成流道。
在又一个实施例中,输送空气的软管,最好是聚氨基甲酸乙酯软管,在填料体进入流道入口的下面开有一些孔,由鼓风机送入软管的空气经过这些孔带着周围的水一起向上流入流道。
本发明的装置的特点在于它装有从鱼槽中捞取鱼的网栅,以及澄清槽具有特别有利的设计形状以解决鱼池的杂质或残剩料问题。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典型实施例,其中:
图1是由多个平行排列的鱼槽组成的养鱼设备的平面图;
图2是图1中所示的设备中的一个澄清槽的垂直剖视图;
图3是图1中所示的装有一个填料体装置的鱼槽部分的垂直剖视图;
图4是图3中的填料体的水平剖视图;
图5是图1中所示的养鱼设备的流程示意图。
图1所示的养鱼设备由四个相邻布置的鱼槽10所组成,鱼槽是长型的,在它的纵向中线上有一条沟形的凹槽11。每个鱼槽10的后面接有一个圆形的澄清槽12,后者经由出水管13、回水管14以及泵15与其相对应的鱼槽10连接。此外,澄清槽12还经由管道16与一个污泥集中槽17相连以汇集从澄清槽中吸出的脏水和污泥。
澄清槽12位于长槽10的两个端壁之一的前面;在另一端则是一间供操作这套设备的人员使用的工作室19。在工作室19内设置一个存养槽18供存养从鱼槽10内捞出来的完成饲养的鱼。从工作室19中分隔出一间贮藏室20。工作室的一旁并有为操作人员准备的生活间21。在房屋建筑的外面建有三个喂鱼用的饲料仓2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梅茨·曼海姆公司,未经梅茨·曼海姆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710416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