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梯的呼叫产生装置无效
申请号: | 87103628.2 | 申请日: | 1987-05-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095B | 公开(公告)日: | 1991-07-10 |
发明(设计)人: | 铃木茂彦;谷野纯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6B1/16 | 分类号: | B66B1/16;B66B1/46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代理部 | 代理人: | 刘晖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梯 呼叫 产生 装置 | ||
本发明是关于机械室用的电梯呼叫产生装置。应用这种装置,安置调试人员和维修检查人员可以在电梯的机械室内使电梯运行。
图5和图6给出了现有这类装置的示意图。图5是现有装置的结构框图。在该图中,(1)是依据各个楼层的吊笼呼叫登记状况控制吊笼(没有画出来)移动的中央处理单元(以下称作“CPU”)。(2)是CPU(1)的主存储器(以下称作“存储器”),(5)是一个旋钮开关,它是把表示各个楼层(图中是1~6层)的编码信号(例如用二进编码形成的)通过接口电路(6)送往CPU(1)的楼层设定装置。(7)是产生登记定时信号的呼叫登记产生开关(以下,简称为“登记开关”),用于向相应于上述编码信号的存储器(2)的所定地址进行电梯呼叫登记(收存动作),来自这个登记开关(7)的信号,通过接口电路(8)送至CPU(1),CPU(1)在接收到这个信号时,就进行吊笼呼叫登记。此外,在图中,(9)是锁存电路,在登记相应于编码信号的楼层时,它接受来自CPU(1)的指令并进行锁存。(10)是显示装置,它在锁存电路(9)锁存期间亮灯,可由LED作成。
图6是一个流程图,表示在上述结构中现有装置的电梯吊笼呼叫指令的产生动作和电梯吊笼呼叫的登记动作。
现按照该流程图说明这些动作。
首先,CPU(1)通过接口电路(6)读入表示楼层的编码信号(由旋钮开关(5)设定。图中示出的是五层,比如是“101”),这是流程的(第一步)。接着,CPU(1)来确认登记开关(7)的接通和断开(第二步),如果是接通状态,就在相应于上述编码信号的存储器(2)的地址中记下呼叫(第三步)然后进入下一步。如果是断开状态,那就直接进行下一步。就是说,确认相应于编码信号的地址的内容,即,编码信号所给出的楼层(5层)的登记状况(第四步)。之所以需要这样一步,是因为除了由登记开关(7)的接通而进行登记之外,也可以由设置于各个楼层的呼叫按钮装置的接通来登记。在(第四步)进行确认的结果,如果是已进行了登记,CPU(1)就向锁存电路(9)发出指令使显示装置(10)亮灯。如果确认的结果是没有进行登记,那就返回上述(第二步)。
以下,我们来说明与上述机械室用电梯吊笼呼叫产生装置的动作并行进行的维修检查人员的动作。维修检查人员把旋钮开关(5)的指针对准希望进行电梯呼叫登记的楼层编号。接着确认显示装置(10)是否已亮灯。如果已经亮灯,就没必要在作什么动作,因为该楼层已经进行了呼叫登记,但在灯不亮的时候,就要接通登记开关(7)。由此,来进行电梯呼叫登记。
这样一来,维修检查人员在机械室中就可以方便地进行电梯呼叫登记。
现有的电梯呼叫产生装置是由楼层设定装置(旋钮开关)和呼叫登记产生开关组成的,这样的装置有结构复杂且造价贵的问题。同时,要使之产生呼叫,必须操作旋钮开关和呼叫登记产生开关这两个开关,操作复杂而麻烦。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消除上述一些问题,我们的目的是得到一种 结构简单而便宜,而且易于进行的产生呼叫操作的这么一种电梯的呼叫产生装置。
本发明所涉及的电梯呼叫装置,其构成是这样的:依据呼叫登记,用控制装置控制电梯使之移向产生呼叫的楼层,把比电梯现处楼层为高的楼层的呼叫用较高楼层呼叫产生开关登记在上述控制装置之中,把比电梯现处楼层为低的楼层的呼叫,用较低楼层呼叫产生开关登记在上述控制装置之中。
本发明中的电梯呼叫产生装置,通过按下较高楼层呼叫产生开关,较高楼层的呼叫就被登记下来,电梯就可以向较高楼层运行。按下较低楼层呼叫产生开关,就可登记下较低楼层的呼叫使电梯向较低楼层运行。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构成框图。图2是用于实施图1所示构成的流程图。图3是本发明另外一个实施例的构成框图。图4是用于实施本发明的另外一个流程图。图5是现有装置的构成框图。图6是用于实施现有装置的流程图。图中的标号表示如下:
(1):CPU(中央处理单元)
(2):存储器
(3):较高楼层呼叫登记开关
(4):较低楼层呼叫登记开关
(5):旋钮开关
(6):接口电路
在图中,同一符号表示的是同一部分或相当的部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菱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710362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