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全自动集箱式餐厅无效
| 申请号: | 87101787 | 申请日: | 1987-03-11 |
| 公开(公告)号: | CN87101787A | 公开(公告)日: | 1988-09-21 |
| 发明(设计)人: | 李文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文刚 |
| 主分类号: | E04H3/02 | 分类号: | E04H3/02;E04H1/1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北京市850***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全自动 箱式 餐厅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全自动餐厅,它不仅提出了一种新型就餐方式而且也提出了一整套与这种就餐方式相适应的设备结构,从本质上说,目前的餐厅都是大堂式的餐厅,一个个餐桌放在餐厅中,服务员穿梭来往于餐桌之间为顾客服务。这种就餐方式有几点不足之处。
a.餐厅的空间未能充分利用,也就是说未能在一定的面积上挖掘最大的就餐能力。
b.需要较多的服务人员
c.餐桌之间往往相互影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个新型的就餐方式-集装箱式就餐法,并且也提出了一整套与这种就餐方式相适应的设备结构。
本发明的原理:
集装箱式就餐法是指就餐的顾客分座在高度大约1.2米的盒体内就餐的方式,并且这些盒体叠加成二至四层。
顾客进入指定的盒体-餐室-之后,按动一个由小微机控制的电子触感式菜目表,厨房的服务人员通过送食车将顾客所订的食品送进餐室里。顾客吃完之后将所剩的容器放在餐桌上即可,在餐厅门口交钱。
为了满足这种就餐方式,本发明提出了一整套设备结构,如图1所示,它表示了一个集装箱式餐式系统,简称集餐系统,一个餐厅可以由三、四个或更多一些集餐系统组成。一个集餐系统的组成是由:左餐室、右餐室、送食车、排泄管、自动清洗机和送食车升降架组成一般来讲,一个集餐系统由三层餐室组成总高大约3.5米,而每一层又大约由四个餐室组成,大约长9米,每一层餐室的客容是互不相同的。以三层餐室系统为例,一般的设计是:第一层每个餐室客容两人第二层每个餐室的客容为四人,第三层的客容为六人。餐室为长方型结构,座位两边相对放置,餐室的正外面有门,与其相对的后面有一个开口,送食车可以把食品从这个开口中送进餐室。
送食车也是三层与餐室的层数相对应,每辆送食车都要管同层的左餐室和右餐室均是以电力作为动力源,当然可以用能源作动力源,也可以用钢丝等的索引作为动力源,每辆送食车都在特设的轨道上行走。送食车的外型类似一个长方体,车内安置有与同层餐室相对应的机械推手,一般是四个机械推手,每个机械推手都可以在左右两个方向上运动,从而达到把食品推入左右餐室的目的,送食车的程序控制可以用微电脑控制也可以用行程开关控制,机械推手可以采用油缸,气缸或电机为动力。
如图1所示,在左右餐室的后部还分别有排泄管,并且每一层餐室都有与之对映的排泄管,排泄管倾斜安装以达到装食品的容器可以在重力作用下沿管道自动下滑,如果在管中装有滚轮,倾斜的角度就可以减少,排泄管的横断面的型状大致是一个长方型,当然也可以是园型。
自动清洗机是专与排泄管相适应的每个集餐系统都有两个自动清洗机分别对应左右餐室。每个自动清洗机都是立式结构。机身上有三个开口分别与三个排泄管相对应(注:仅对于三层的餐室系统而言)机身内有一个由电机带动的可循环转动的挂链,它将把清洗槽中的餐器带出自动清洗机中的清洗槽。
送食车的升降装置设在厨房内,其目的是把上层的送食车和下层的送食车升降到一个合理高度,一般是与中层送食车的高度一样。从而达到减轻服务人员上食品的劳动强度。送食车的升降装置是由两个相互独立并可升降的平台组成,结构比较简单。
上述这些装置构成了全自动集箱式餐厅。
由于每个餐室是相互独立的,所以餐室中的空调、音响、报警和消防系统也是独立。
可以这样讲,本发明比现有的餐厅系统具有下列优点:
a.客容人数是同样面积的餐厅的3~5倍。
b.餐客的就餐条件更优越,餐客感到更加方便。
c.餐厅的服务人员可以大大减少。
d.餐厅的消耗降低,利润大大提高,并且使餐厅管理更加易于程序化;提高使用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中集餐系统的原理图
图2.餐室结构原理图
图3.送食车原理图
图4.送食车进入厨房之后的状态图
图5.集餐系统中排泄管原理图
图6.餐室内的自动清擦器的原理图
图7.送食车机械推手的原理图
图8.送食车放食架与餐室放食架的原理图
图9.自动清洗机工作原理图
本发明的实施:
在本发明中,集餐系统如图1所示,整个餐厅安装多少集餐系统要根据餐厅的规模而定。集餐系统是由左餐室1a、右餐室1b、送食车2、左排泄管3a、右排泄管3b、左自动清洗机4a、右自动清洗机4b和送食车升降架5a、送食车升降5b组成。本系统工作过程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文刚,未经李文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71017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