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大网格聚合物吸附剂分离相模霉素的工艺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87100665.0 申请日: 1987-02-09
公开(公告)号: CN1023604C 公开(公告)日: 1994-01-26
发明(设计)人: 范瑾;胡小玲;赵敏 申请(专利权)人: 江苏省微生物研究所
主分类号: C07H1/06 分类号: C07H1/06;B01D15/08
代理公司: 上海专利事务所 代理人: 夏晓
地址: 江苏省无*** 国省代码: 江苏;32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网格 聚合物 吸附剂 分离 霉素 工艺
【说明书】:

发明涉及抗生素的分离工艺,更进一步说涉及用大网格聚合物吸附剂分离抗生素相模霉素(sagamicin)的工艺。

1974年日本协和发酵公司首次报道xk-62-2,即相模霉素是一种肾毒和耳毒都低于艮他霉素(Gentamicin,GM)的抗生毒,并具有几乎和艮他霉素相等的抗菌活性。江苏微生物研究所从GM生产菌种中经诱变得到一株产生相模霉素的突变株JM-401。该突变株主要产生相模霉素与GMC1a的抗生素的复合物。从该突变菌株分离得到的复合抗生素须进一步对其中的相模霉素进行分离。在本发明之前是用以下的现有技术对含有相模霉素的混合物进行分离的:

一,利用硅胶柱层析法进行分离,参见文献(1)日本特开昭49-47590    p642(2)日本特开昭49-13391    p462(3)J.A    ntibiotic    Volxxvil    N10(1974)p793-794及(4)J.A    ntibiotic    Volxxv    Ⅲ    NO1(1975)p40等,例如采用硅胶G,采用氯仿:

异丙醇:17%氨水(2∶1∶1)为展开剂进行展层和解析,将相模霉素与GMa分开。

二.利用硅藻土柱层析法进行分离,参见文献offengungsschrift 2326781 p31,采用硅藻土柱,利用氯仿∶异丙醇∶17%氨水(2∶1∶v/v展层和解析,可将相模霉素和GMC1a分开。

三.利用纤维素柱层析法进行分离,参见文献offengungsschrift    2326781    p34。

四.利用离子交换柱层析法进行分离,参见文献,日本特开昭49-133590其中介绍了几种离交换树脂来分离相模霉素的具体处理过程。

原有技术的缺点在于:

一、二、三所采用的柱层析要用大量的有毒的有机溶媒且成本高,无法工业化生产。

四、法虽能工业化,但分离效果差,设备要求高(柱H:D大),由于相模霉素与GMC1a非常相似,仅差一个甲基,故而难以分离。此外,还需大量的酸碱来处理和再生树脂,且分离周期长,一般为一周以上,造成成本非常昂贵。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周期大大缩短了的,高收率的经济且安全的用于工业规模分离相模霉素的工艺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的方式实现的。

采用大网格聚合物吸附剂(产品牌号YPRⅡ,杨州制药厂生产)对含有相模霉素的复合物进行层析分离。该分离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将含有待分离的相模霉素的复合物对大网格聚合物吸附剂进行上样的步骤。

(2)用洗脱液对吸附于大网格聚合物吸附剂上的相模霉素进行洗脱的步骤。

(3)将上述步骤中得到的含相模霉素的洗脱液进行浓缩的步骤。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采用大网格聚合物吸附剂分离相模霉素工艺的过程操作简便,分离周期短,且收率高,在本发明申请中的实施例1及2中的收率分别为17.4%及25%,而根据日本公开特许公报特开昭49-133590关于相模霉素(xk-62-2)的精制法例1中的结果推算,其收率仅为4~8%。

发明的另一个优点在于,无需大量的酸碱,采用氨水及乙醇(或甲醇或丙酮)等试剂,不使用氯仿等毒性剧烈的溶媒用量不大,

而且,本发明采用的大网格聚合物吸附剂国内可以生产且价格低廉。

以下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的过程作进一步的,具体地描述,以期能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而并不对本发明的范围作任何限制。

实施例1:

采用玻璃制的层析柱(直径为16mm高度为316mm),大网格聚合物吸附剂60ml。

1)吸附剂的预处理:

新买来的吸附剂里由于尚残有未处理净的致孔剂,故须用丙酮浸泡24小时,再用乙醇处理后用去离子水将乙醇洗去备用。

2)装柱:

用一般离子交换树脂所采用的湿法装柱,用小烧杯将吸附剂一杯杯地加入层析柱内,与此同时柱下端缓缓将柱内的去离子水放出,待吸附剂和液面下沉时再加吸附剂,注意使液面始终保持在吸附剂之上。待加至310mm高时为止。这时吸附剂应完全压紧,再通0.5N氨水待流水液pH≥10为止,流速为1/200树脂体积/分。

3)上样: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省微生物研究所,未经江苏省微生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710066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