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声光咬饵报警器无效
| 申请号: | 86207328 | 申请日: | 1986-10-06 |
| 公开(公告)号: | CN86207328U | 公开(公告)日: | 1987-09-09 |
| 发明(设计)人: | 何凡 | 申请(专利权)人: | 何凡 |
| 主分类号: | A01K97/12 | 分类号: | A01K97/12 |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郑永康 |
| 地址: | 天津市陕***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声光 报警器 | ||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钓鱼用的信号报警装置。
用传统的鱼具钓鱼时,先将鱼浮子甩出去,然后密切注视鱼浮子,当鱼咬饵而使鱼浮子下沉时,迅速提竿,将鱼钓起。
由于需长时间全神贯注地注视鱼浮子,钓鱼者眼睛容易疲劳,往往发生错判;且常常因提竿时机掌握不好,而巧亏一篑。
针对上述情况,近些年来,国外出现了声光咬饵报警器,其作用是当鱼咬饵时,自动发出声或光信号,以使钓鱼者马上得到鱼咬饵的信号。
但国外发明的声光咬饵报警器,一般结构复杂,成本高。例如英国专利GB-1596260所描述的,就是一种典型的声光咬饵报警器。其结构和原理是这样:压电元件与由四个二极管组成的桥式电路连接,而转向杆又与压电元件连接在一起,当鱼咬饵而使转向杆作往复运动时,压电元件由于受到转向杆的作用,产生一输出电压,此电压输入到延迟器,从而使其产生一个连续方形波,此方形波经过一次缓冲放大器和二次缓冲放大器后,使发光二极管发光。同时,二次缓冲放大器输出的信号,又经过隔离二极管进一步缓冲后,输出一信号,此信号输入到蜂鸣器后,使其发出音响,而其灵敏度又通过一可变电阻器进行调节。显然上述专利所描述的咬饵报警器,结构复杂,成本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设计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的声光咬饵报警器。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原理图。图2是外壳结构图,其中:图2(A)是上盖外形图,图2(B)是壳体外形图,图2(C)是底座外形图,图3是底座上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外壳由上盖、壳体、底座构成,其中上盖呈长方形,蜂鸣器(Y)安装在上盖上,如图2(A)所示。壳体呈扁长方体形,它是外壳的主体,如图2(B)所示。底座亦是长方形,如图2(C)所示,其安装在壳体的下部。
底座上的结构可结合图3加以说明。
在长方形底座上,沿其长度方向装有一弹簧(6),其一端固定在底座的下部,而另一端与动触点金属片(8)的一端连接,动触点金属片(8)的另一端通过脱线钩(12)又与操纵线(13)相互连接,操纵线(13)另一端则与钓线系在一起。为了使动触点金属片(8)能在纵向有一定的活动范围,它装在底座中部的长方形槽(10)中,金属压片(9)位于动触点金属片(8)的上方。集成块(IC)输出端的正、负极(+)、(-),又分别与装在上盖上的蜂鸣器(Y)两端连接。壳体下部内侧开有一滑槽(1),以使底座安装在滑槽(1)内,可自由地将其拉开与关闭。底座的长方形槽(10)两侧分别装有一块静触点金属块(3)、(7),而底座下部两侧则各有一块敷铜板(4)、(5)。底座上位于长方槽(10)的上部为触端(11)。外壳上装有发光二极管(LED)。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与鱼竿方便地连接成一体,在底座外部装有一鱼竿连接卡(2),它可紧紧地套在鱼竿上。
集成块(IC)采用语音或音乐集成块;蜂鸣器(Y)则是压电陶瓷片,静触点金属片(3)、(7)、动触点金属片(8)、触端(11)。均为敷铜板,外壳材料选用塑料。电阻(R)阻值为50Ω。
金属压片(9)两端分别焊在静触点金属片(3)和(7)上。动触点金属片(8)端部与触端(11)之间的距离,在正常情况下调到5mm,而弹簧(6)的拉力是这样,当弹簧拉长5mm时,其拉力为100克,3V直流电源为2节1.5V电池。
本实用新型原理可结合图1所示的电路图加以说明。
当鱼咬食鱼钩上的饵时,则对钓线产生一个拉力,从而使与钓线系在一起的操纵线(13)亦被拉紧,这样,操纵线(13)通过脱线钩(12)、动触点金属片(8)对弹簧(6)产生一个拉力。弹簧(6)被拉长后,动触点金属片(8)端部与触端(11)接触,从而使整个装置的电路成闭合状态。动触点金属片(8)与触端(11)就是电路中的开关(图1所示)。由于电路成通路,整个电路由3V直流电源供电。一方面电流通过电阻(R)被限流后,使发光二极管(LED)发光;另一方面,集成块(IC)连续地输出信号,使蜂鸣器(Y)不断地发声。
本实用新型通过声、光信号,使钓鱼者及时得知鱼上钩的信息,从而使其准确掌握提竿时机,因此大大减轻了人眼的疲劳。本实用新型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简单且成本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何凡,未经何凡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62073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