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魏、蜀、吴三国棋无效
| 申请号: | 86203706 | 申请日: | 1986-06-14 |
| 公开(公告)号: | CN86203706U | 公开(公告)日: | 1988-04-20 |
| 发明(设计)人: | 刘庆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庆祥 |
| 主分类号: | A63F9/14 | 分类号: | A63F9/14 |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刘学玲 |
| 地址: | 天津市南开***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三国 | ||
该实用新型是一种供娱乐用的魏、蜀、吴三国斗智棋,中国象棋最早起源于我国楚汉相争时期,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这项棋类之所以普及,其原因是简单易学。但该棋有一个缺点,就是一次只限两个人玩。不能使更多的人同时欣赏该棋的乐趣。本发明的三国棋可提供一种同时由三人、两人、一人玩的棋类。该棋以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魏、蜀、吴战争为背景,将各方用兵如神,机智多变的战略战术体现在棋子上。玩该三国棋即是一种欣赏,同时也可了解我国的历史。由于该棋增加了第三方棋子,因此,更增加了它的趣味性,从而有利于青少年的智力开发。
魏、蜀、吴三国斗智棋包括一个由三条江界、三个半圆形城堡组成的圆形棋盘,在三个半圆形城堡内有供“相”走步的“相线”和供“马”走步的“圆线”。在魏、蜀、吴三方相邻的江界上,有供“马”斜跨江界的马线(因为马是个物,可以当战船使用,所以可跨越江界)在棋盘中心有三方都可进兵的兵家必争之地“中原”(见图1)。
三国棋还包括有27枚棋子,魏、蜀、吴三方各持9枚棋子。9枚棋子包括:三枚兵、三枚马、二枚将、一枚相。魏、蜀、吴三方分别由三个颜色来区分。魏(白)、蜀(红)、吴(绿)。除“吴方”棋子外,魏、蜀二方的棋子均可两面使用。如:棋子的正面为“相”;其反面即“相马”,棋子的正面为“将”;其反面即“将兵”,棋子的正面为“马”;其反面即“马将”,棋子的正面为“兵”;其反面即“兵马”。
图解:图1、下棋之前三方棋子的布局
图2、棋子正、反面的正视图
三国棋的主要说明及升变法:
在三国棋中,“马”能智取“将”,“将”能捉“兵”,“兵”能逮“马”。魏、蜀两方的“相”在半圆形城堡内可吃掉前来进犯的任何棋子。玩棋时,单子与单子相遇都能“升变”。例如:魏方的“兵”,吃掉蜀方的“马”后,即可将魏方的“兵”的棋子,反过来“升变”为“兵马”。“升变”的棋子“兵马”,即可走“兵”步,也可走“马”步。其它棋子“将”吃掉“兵”,升变为“将兵”,马吃掉“将”,升为“马将”。魏、蜀的单子与吴方的单子相结合也可“升变”,“升变”法如上所述。魏、蜀两方的任一单子与吴方的“相”结合后,吴方的棋子全部归占有方。但如与吴方的“相”相结合,吴方的棋子全部归占有方,但与吴方“相”相结合的棋子只能走,“相”步。(吴方的棋子,只有一面,不可“升变”)
三国棋的基本走法:
“兵”可以横、竖、左、右走一步,但不可以过河。(魏、蜀白兵除外,它们的兵只能从河界的边线过河,因为它们之间有连线)。
注:当紧挨兵有一子时,兵不可罗在它上面,只可任选其道。
“马”可以走圆线,任走多步,也可由马道过河,但当圆线上有一枚或几枚棋子堵道时,马不可越过它们,也不可罗在它们上面,只能走离它最近棋子后面的一格。当马道上有棋子时,马不可过河。
“将”走两步(走直线和拐弯都可以)但当中间有任一子堵道时,切不可越过它,只可再选其道。
注:将不可过河(魏、蜀的将,可从有连线的边线过河)
“相”只可在城内走一步(单相不可出城)也可走相道。但相道只可相走,其它棋子勿行。当其它棋子堵道时,相不可叠在其上,只可任选其道。
三国棋的输赢及其它走棋法:
1、魏、蜀双方,谁先吃掉对方的“相”即为取胜。
2、魏、蜀双方,谁先占领吴方的“相”,吴方的棋子就全部归谁所有。
3、当魏、蜀双方,还没有占领吴方的“相”时,魏、蜀双方都可运动吴方的棋子,阻挡另一方的子。起延缓对方进攻时间的作用。
三国棋的几种玩法:
三人玩:三人魏、蜀、吴各占一方,用一个六面的方子作为三方依次掷色子,1和2面走一步,3和4面走两步,5和6面走三步。
二人玩:魏、蜀各持一方子,展开对攻战,而且双方都可摆动吴方的子,以和自己的子结合,从而延缓对方的进攻。如果一方把另一方的相吃掉,即取胜。
一人玩:魏可首先向蜀进攻,蜀只能在本城范围内自卫。魏灭完蜀之后,再越江伐吴,等灭完吴之后,算一算魏方共走了多少步,还剩下多少子,看谁走的步少,剩的子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庆祥,未经刘庆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62037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