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磁耦合流量测试仪无效
| 申请号: | 86201115 | 申请日: | 1986-03-04 |
| 公开(公告)号: | CN86201115U | 公开(公告)日: | 1986-11-26 |
| 发明(设计)人: | 王忠刚;韩兴华;关秀菊;路志红;罗祥林;于大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石油工业部华北石油管理局采油工艺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G01F1/75 | 分类号: | G01F1/75 |
| 代理公司: | 石油工业专利服务中心 | 代理人: | 文琦 |
| 地址: | 河北省***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耦合 流量 测试仪 | ||
本发明属于油田测试油、水井井下流量的测试仪器。
本发明包括一个总的发明构思而形成的三种不同用途的井下流量测试仪。它们是磁耦合井径流量测试仪,用于油井井下流量的测试,并可测量油井的井径;吸水剖面测试仪,用于笼统注水井吸水剖面的测试;分层配注井测试仪,用于分层配注井吸水量的测试。
井下流量测试仪是用来测试生产井各油层段的产量和测试注水井各分层注入量的仪器。目前世界上较为先进的井下流量测试仪大部分采用的是涡轮流量计,涡轮流量计一般为电子式仪器,测量元件为涡轮,测试性能稳定,测量精度高。但针对我国油田目前状况,仍存在以下不适宜的地方:
1.测试工艺复杂。由于现有涡轮流量计一般为电子式仪器,相应地增加了不少测试设备,工作人员,并要求测试车辆成龙配套。例如测一口井,需用车辆5辆,工作人员14~16人。这对于边远井、井场及路况条件不好的生产井来说,极不适宜。对于无电源的边远井来说,根本无法测试。
2.测试成本过高。由于仪器成本高,一支井下流量计上万元,加上测试工艺的复杂,人员、车辆的配备,从而提高了测试成本。
3.启动排量较高。对于低产井来说,高启动排量的仪器是根本无法测试出低产井的流量。
4.使用、维修不便。维修必须配备专门的技术人员和相应的电子仪器设备。
本发明针对涡轮流量计存在的以上不足之处进行了改进。其目的在于以适应我国目前油田现状为前提,设计出机械式涡轮流量计,测量部分采用磁耦合原理,它是一种能满足现场需要的井下流量测试仪。它应该具备:
1.能适合边远井、井场、路况条件不好的井的测试,甚至可以用井场上的清蜡绞车,免除过多的车辆进入井场,尤其可用于无电源井的测试工作;
2.测试工艺简单,测试成本低;
3.启动排量低,测试精度高,资料可靠;
4.使用、维修方便;
5.一种仪器多功能,不但可以测试油井,稍加改装后又可以测试注水井。
本发明的设计思想是:为了满足边远井,无电源井的测试工作和降低测试成本。本发明设计的出发点是将电子式涡轮流量计改为机械式涡轮流量计,测量元件仍然使用涡轮,以保证仪器的测试精度,测量部分采用了磁耦合原理,以达到测试的目的。这一设想不仅成功地解决了边远井、无电源井的测试,而且测试工艺简单,测试成本大为降低。
本发明的特征是:
1.为了把涡轮的旋转和井径弹簧片的径向移动转换为记录装置机械式移动,把磁耦合原理应用到井下流量测试仪器中,从而获取井下流量和井径测试曲线。
2.为了测试低产井的流量,必须降低仪器的启动排量,为此而设计了自封式集流伞。
3.为了使仪器既能测油井,又能测水井,而采用了仪器分节组装的方式。只要换下部分部件,安装上其它部件,即可将测油井的仪器改为测注水井仪器,大大提高了仪器的使用率。
附图说明:
图1是磁耦合井径流量测试仪整体剖视图。该仪器由A、B两段组成。
图2是磁耦合井径流量测试仪的A段部分剖视图。A段为集流伞控制装置部分。
图3是磁耦合井径流量测试仪的B段部分剖视图。B段为涡轮部分、记录部分、井径部分和集流伞组成。
图4是自封式集流伞示意图。
图5是吸水剖面测试仪整体剖视图,由A、B两段组成。
图6是吸水剖面测试仪的A段剖视图,A段是集流伞控制装置部分。
图7是吸水剖面测试仪的B段剖视图,集流伞倒装。
图8是分层配注测试仪的B段剖面图,B段去掉了,吸水剖面测试仪的井径部分、集流伞和集流伞的控制装置。A段是一普通测井用的测试密封段,故省略。
下面结合附图做详细说明:
磁耦合井径流量测试仪是由涡轮部分、记录部分、井径部分、集流伞及控制装置等部分组成。见附图(1)。
众所周知,磁体的重要性质就是同性相斥,异性相吸。根据这一特性,把两个磁块同轴地悬挂起来,当其中一个磁块旋转时,另一个对应的磁块也会同时,同方向,同步地旋转起来,这种现象称之为磁耦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石油工业部华北石油管理局采油工艺研究所,未经石油工业部华北石油管理局采油工艺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62011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