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畜禽触供自动饮水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86201049 | 申请日: | 1986-02-27 |
| 公开(公告)号: | CN86201049U | 公开(公告)日: | 1986-11-12 |
| 发明(设计)人: | 赵立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赵立明 |
| 主分类号: | A01K39/02 | 分类号: | A01K39/02 |
| 代理公司: | 河北省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贰群 |
| 地址: | 河北省枣强***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畜禽 自动 饮水 装置 | ||
本装置属于家禽饮水设备。
目前使用的较先进的饮水装置,有水杯式自动饮水器,塔式真空半自动饮水器,乳头式全自动饮水器等。水杯式半自动饮水器和塔式真空半自动饮水器要经常清洗、添水、乳头式全自动饮水器。饮水清洁卫生,但造价太高,不耐用,不易维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使家禽喂水方便,节约用水,实现畜禽喂水装置的自动化。
本装置包括水位控制器和触供自动饮水器。触供自动饮水器分为份式和位差式两种。
水位控制器构造如附图1,包括连杆〔1〕、壳体〔2〕、浮子〔3〕、进水口〔4〕、控制塞〔5〕、螺母〔6〕、存水室〔7〕、控制凸口〔8〕、固定架〔9〕、出水口〔10〕,控制塞〔5〕通过连杆〔1〕与浮子〔3〕刚性连接,连杆〔1〕通过固定架〔9〕中间的活动口。
份式触供自动饮水器构造如附图1,包括进水口〔11〕、拨水勺〔12〕、壳体〔13〕、转动轴〔14〕、导水管〔15〕、饮水勺〔16〕,导水管〔15〕由转动轴〔14〕“连接在壳体〔13〕上,导水管可以转动,壳外导水管〔15〕接饮水勺〔16〕,壳内导水管〔15〕接拨水勺〔12〕,进水口〔11〕与水位控制器的出水口相连。份式触供自动饮水器并联使用时没有出水口,串联使用时需设出水口,出水口设在壳体〔13〕的下部。
位差式触供自动饮水器构造如附图2,包括支架〔17〕、导水管
〔18〕、导水管〔19〕、平衡体〔20〕、转动轴〔21〕、乳胶管〔22〕、连杆〔23〕、排水口〔24〕、饮水勺〔25〕、连杆〔23〕通过转动轴〔21〕连接在支架〔17〕上,连杆一端连接平衡体〔20〕,另一端连有排水口〔24〕,排水口〔24〕对着饮水勺〔25〕。
水进入水位控制器后,先进入存水室〔7〕,水位开始上升,其浮子〔3〕带动连杆〔1〕与控制塞〔5〕随之上升,控制凸口〔8〕逐渐关闭,当浮子上升到一定高度时,控制塞〔5〕将凸口〔8〕完全封死从而停止供水。当水位下降时,浮子〔3〕下降,控制凸口〔8〕被打开,又开始供水,这样便可达到自动保持水位的目的。使用过程中,控制的最高水位不能高过份式触供自动饮水器转动轴〔14〕和位差式触供自动饮水器排水口〔24〕的位置。
份式触供自动饮水器在不使用时,壳内导水管〔15〕插入水中,壳内外两导水管〔15〕之间的夹角以110°-180°为适,当拨水勺〔12〕触到最低点时,勺上口平面与水平面平行,壳内导水管〔15〕与水平面成30左右,导水管壳外部分与壳内部分之比为1:5.3-1:7。
份式触供自动饮水器的最佳实施例是用在喂鸡中。饮水勺〔16〕一般盛10毫升的水,导水管〔15〕的内端部分在水中的重量3-5克,拨水勺〔12〕加导水管〔15〕的重量3-8克,拨水勺〔12〕和导水管〔15〕的容积以3.5毫升为宜。壳内导水管〔15〕长8-12厘米,壳外导水管1-3厘米,鸡饮水时,鸡咀触压饮水勺而使壳内导水管〔15〕上升与水平面成25左右时,水便流入饮水勺〔16〕内,供鸡饮用,鸡有喝水抬头的习惯性,当鸡抬头时,在自重作用下,拨水勺〔12〕又
下降到水中,当鸡再次饮水时,又一次重复前面的过程。如鸡咀上带有少许饲料饮水时,鸡触压饮水勺〔16〕,由于从导水管〔15〕中流出的水有一定冲力作用,鸡连续饮水三、四口就会喝干净,这样就保证鸡永远喝到清洁的水。
位差式触供自动饮水器排水口〔18〕要比水位控制器保持的液面略高,当畜禽触压饮水勺〔25〕,排水口〔18〕低于液面时,水就会从水位控制器中流出。当畜禽不饮用水时,由于平衡体〔20〕作用,饮水勺〔25〕自动回复到原来的位置,而停止供水。
位差式触供自动饮水装置最佳实施例是用于猪、牛、兔的饲养过程中,这类畜禽饮水时不抬头。一直到喝足为止,而位差式触供全自动饮水器就保证了这类畜禽饮水时一直供水。
本套自动饮水装置的优点是饮水清洁卫生,供水可靠,节约用水,设备简单,成本低,适用面广,可实现饮水的全部自动化,减轻饲养人员的劳动强度,制造工艺要求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赵立明,未经赵立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62010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