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具有洗涤活性的α-磺基脂肪酸酯盐高固体含量可流动糊剂的制造工艺无效
| 申请号: | 86107518 | 申请日: | 1986-10-29 |
| 公开(公告)号: | CN86107518A | 公开(公告)日: | 1987-06-03 |
| 发明(设计)人: | 罗伯特·彼尔;翰斯·约瑟夫·罗默斯基陈;赫斯特·里特比克斯;弗朗蒂塞克·约斯特 | 申请(专利权)人: | 亨克尔两合股份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7C143/06 | 分类号: | C07C143/06;C07C139/02;B01F17/08;C11D1/28 |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代理部 | 代理人: | 唐跃,穆德俊 |
| 地址: | 联邦德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洗涤 活性 脂肪酸 酯盐高 固体 含量 流动 制造 工艺 | ||
已知用强碱性氢氧化物、特别是用强碱性氢氧化物的水溶液来中和x-磺基脂肪酸酯可以得到糊状的x-磺基脂肪酸酯盐。工业规模生产所用的原料是天然来源的脂肪和(或)油,它们是通过酯分解和随后用低级醇特别是用甲醇酯化得到的,或是由低级醇与天然的甘油三酸酯发生酯基转移而得到。所得的脂肪酸酯混合物含有相当宽范围的脂肪酸,通常是从C10至C24,随天然原料的来源而变。这些脂肪酸酯混合物的磺化,尤其是用气态的SO3磺化,会产生或多或少严重变色的粗磺酸,必须将其漂白并中和至PH值约为6到7,以转化成酯磺酸盐糊剂。这种形式的脂肪酸酯磺酸盐,作为洗涤剂中和可更新天然来源原料的清洗配方中的表面活性剂,或者更确切地说,作为其中的润湿剂,在实用上正变得日益重要。
上述的糊状x-磺基脂肪酸烷基酯的碱金属盐(以后称为酯的磺酸盐),由于其浓度/粘度性质,很难进行工业规模的处理。在工业规模上得到的、以含水混合物形式存在的酯磺酸盐,只能形成具有足够流动性的溶液或悬浮液,以保证各种技术加工工艺在较低的固体浓度下,例如在固体含量为约35%重量百分比以下时无阻碍地完成。酯磺酸盐的含量再高(固体重量含量约为40%或更高),该水剂的粘度就增加到使水剂不再能自由流动。这样就造成了严重的局限性。因此,通过用浓强碱性氢氧化物溶液中和粗磺酸混合物来直接得到高浓度酯磺酸盐糊状物的尝试未能成功,这是因为反应混合物丧失了可搅动性,并且因此不能混合均匀。同时,这还使中和热不能散逸。由于局部过浓和过热,还发生不良的副反应,特别讨厌的的是发生酯分解而生成大量x-磺基脂肪酸的双盐。可以想见的另一个缺点是,不再能以大规模生产的方式泵送由于粘度增加而不能流动的酯磺酸盐糊。这会使管道堵塞,从而造成对工厂整体操作的长期干扰。
有关上述这类酯磺酸盐糊状物的现有技术极为重视这些问题。具体说来,曾经提出过使用流动助剂,或者更确切地说,使用粘度调节剂来改善x-磺基脂肪酸酯盐的含水浓缩产物的流动性。例如,美国专利说明书4495092中有这样的介绍,即可以使用C8至C40醇作为粘度调节剂,另外,这些醇还可以含有一个或多个羟基取代基,在这些取代基上每摩尔醇可以加入多达20摩尔的氧化乙烯和(或)氧化丙烯。按表面活性剂重量的1%至15%在酯磺酸盐含水糊中加入这些粘度调节剂,可以将表面活性剂浓缩物的粘度调节到在70℃时至多为10,000毫帕·秒。
有几个原因使上面提到的x-磺基脂肪酸双盐成为不良成分。它们在水中的溶解度有限,另外,其表面活性差。然而最重要的是,它们还影响酯磺酸含水糊的粘度。它们的含量过高,就会使酯磺酸盐含水糊的粘度显著增加。
尤其是近年来,人们对生产以酯磺酸盐为基础的表面活性剂的这一特殊方面给予了特别的注意。总的说来,其中有许多困难。在这方面可参考西德专利公开说明书3123681和3334517。根据西德专利公开说明书3123681,用碱的水溶液分两步中和磺化脂肪酸产物,制得了高浓度的x-磺基脂肪酸酯盐的水溶液。第一步,是在C1至C4醇存在下,用较高浓度的碱溶液(碱重量浓度为15~50%)中和磺化脂肪酸产品至PH2.5到4,醇的量是磺化产物重量的5%至20%,然后在第二步中用稀得多的碱水溶液中和到最终PH为6至7。甚至可以在这两步中和处理之前对粗磺化产物进行漂白。为此目的,最好是使用H2O2水溶液,也是在C1~C4醇存在下进行漂白。据称使用的过氧化氢是重量浓度为10%或更高的水溶液形式。所用的醇最好是甲醇,这样形成的脂肪酸酯是甲酯。据西德专利公开说明书3123681中所称,可以将相应的x-磺基脂肪酸的双盐的含量降至5%或更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亨克尔两合股份公司,未经亨克尔两合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61075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