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运输箱的致冷设备无效
| 申请号: | 86106549.2 | 申请日: | 1986-10-1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07553B | 公开(公告)日: | 1990-04-11 |
| 发明(设计)人: | 若林伸纪;青野雅行;沢井克行;小山田泰洋;酒勾勝洋;松野次生;前田徹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F25D19/02 | 分类号: | F25D19/02 |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吴增勇,吴秉芬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运输 致冷 设备 | ||
1、用于运输箱的致冷设备,该设备包括一个安装在运输箱前壁的箱子(1);一块把箱子(1)内部分成两层(150,19)的隔板(7);一个致冷组件(200),该组件包括一个蒸发器(25),一个蒸发器风扇(24),一个冷凝器(27),一个冷凝器风扇(28),和一台致冷压缩机(29),一台发电机组件(201),该组件包括一台发动机(35),一个发动机散热器(31),一个散热器风扇(32)和一台发电机(33),该设备特征在于:
-所述箱子在顶板(2),底板(3),侧壁(4,5)和包含箱子前板(6b)的前壁(6)所有这些壁之至少两壁上设置有空气入口(10a,10b)和空气出口(10c,10d);
-所述致冷组件设置于两层中之一层(150)内;
-一个公用固定件置于另一层(19);
-所述发电机组件(201)设置在所述公用固定件(30)上,其中所述发动机(35)是由空气入口(10a,10b)流向空气出口(10c,10d)的空气流所冷却,而且发动机(35),发动机散热器(31)、散热器风扇(32)和发电机(33)顺序地置于所述公用固定件上;从而使致冷组件(200)和发电机组(201)借助隔板相互绝热,而且使发电机组件可作为一个单元装入箱子或从箱子中拆除。
2、根据权利要求1的致冷设备,其特征在于发动机散热器(31),散热器风扇(32),发动机(35)和发电机(33)成直线地排列在公用固定件(30)上,在通过发动机散热器(31)的空气流的上游侧,箱子(1)的两侧壁(4,5)和前板(6b)上开有空气入口(10a,10b),在散热器风扇(32)的下游侧,开有空气出口(10c,10d)。
3、根据权利要求2的致冷设备,其特征在于在发动机散热器(31)的上游侧设置有发电机控制器(12)和致冷控制器(14)。
4、根据权利要求1的致冷设备,其特征在于发电机(33)有一个外壳(57),外壳中容纳有一个冷却风扇(61),在外壳(57)底部的轴向相对两端开有一个空气入口(57a)和一个空气出口(57b)。
5、根据权利要求4的致冷设备,其特征在于:在外壳(57)的空气入口(57a)和由箱子(1)的底板(3)所限定的通道之间有一个引入风道(56),用于从由底板(3)内部限定的输入通道吸入外部空气。
6、根据权利要求1的致冷设备,其特征在于组成所述箱子(1)前壁(6)之一部分的是开有出口(10d)的可拆卸面板6b。
7、根据权利要求5的致冷设备,其特征在于底板(3)包括一个由通风道(49)和(50)组成的外部空气输入通道,该通道上开有空气入口(51a),(51b)和(51c),用于从下面抽入外部空气,以及出口,(52)和(54)以向上排出所述空气,所述出口(52)和(54)通过所述引入通风道(56)与发电机(33)的外壳(57)上的空气入口(57a)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的致冷设备,其特征在于底板(3)上开有一个出口(53),其向上排出的所述空气通过所述外部空气输入通道进入大气,所述出口(53)通过一个空气引入管(59)与发动机(35)的空气过滤器(34)的一个入口(34a)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7的致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电机(33)的外壳(57)开有一个出口(57c),该出口位于所述冷却风扇(61)的上侧,并通过一个空气通风道(34b)连接到空气过滤器(34)的入口(34a)。
10、根据权利要求1的致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7)装有插叉容器部件(15′),部件15′位于发动机散热器(31)的下游侧,而且插叉容器部件(15′)限定穿孔(66a,66b),以使流过发动机散热器(31)部分暖空气向前排出。
11、根据权利要求1的致冷设备,其特征在于该设备具有一块可拆卸面板(6b),位于所述箱子(1)的前部,并开有两个空气入口(71)和(72),所述空气入口(72)通过通风道(77)连接到发电机(33)的空气入口(57a),所述的另一个空气入口(71)通过通风道(76,76′)连接到空气过滤器(34)的一个空气入口(34a)。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金工业株式会社,未经大金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6106549.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分光光度计
- 下一篇:钢缆锚杆支护的方法和设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