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加氢工艺过程在审
| 申请号: | 86105198 | 申请日: | 1986-07-08 |
| 公开(公告)号: | CN86105198A | 公开(公告)日: | 1987-05-06 |
| 发明(设计)人: | 彼得·塞福顿·威廉斯 | 申请(专利权)人: | BP化学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7C27/04 | 分类号: | C07C27/04;C07C67/00 |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代理部 | 代理人: | 徐汝巽,刘梦梅 |
| 地址: | 英国伦敦白金***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加氢 工艺 过程 | ||
这是一项涉及羧酸、羧酸酐和二羧酸次烷基酯等化合物的加氢工艺 的发明,尤其是涉及到在有第八族金属催化剂存在条件下所进行的加氢 过程。
美国第4,398,039号专利向人们展示了由羧酸气相加氢生产相应 的酸和酯的工艺过程。该过程所用的催化剂是与其它物质相互作用而变 性的钌氧化物的混合物,这些物质是<i>锌和/或镉,<ii>钴和或镍 以及<iii>铁、铜、铑、钯、锇、铱和铂的混合物。
英国第8,328,140号专利申请书描述了由酸酐(如醋酸酐)在第八 族金属元素(例如钌)存在的条件下氢化以生产酯(例如醋酸乙酯)的 工艺过程。但是,在本申请书中反应于液相中进行,并且第八族金属是 以可溶性的无机化合物或有机金属化合物的方式存在,而并非以金属本 身的形式存在。
业已发现,羧酸酐、二羧酸次烷基酯或其混合物的加氢作用可用第 八族金属催化再加强酸促进剂,这里的第八族金属是以金属态形式呈现。
因此,本发明为以羧酸酐、二羧酸次烷基酯或其混合物所组成的原 料的氢化提供了一个工艺方法,这一工艺方法要求该原料在加温加压和 有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与氢反应。催化剂有<a>第八族固态金属,<b> 强酸助催化剂。
加氢过程的原料宜于采用羧酸酐或二羧酸次烷基酯。虽然在原理上 属于这类的原料均可使用,组是最好使用由c2~c10羧酸得到的羧酸 酐或由c2~c10羧酸和少于10碳原于的次烷基得到的二羧酸次烷基 酯。这里可以列举出一些可供优先选用的原料,它们是醋酸酐、丙酸酐、 二醋酸亚乙醋等等。
氢化产物取决于所用的原料,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第八族金属 的催化剂。如果选用羧酸酐作为原料的话,加氢产物可能是醇、醇酯和 二羧酸次烷基酯,而若以二羧酸次烷基酯作为原料的话,就会生成醇 和/或醇醋。
以第八族金属作为催化剂的首要组分,最好选用钌或铑,而且以金 属态形式存在,而不是高氧化态可溶性无机络合物。这些金属可以使用 载体也可以不使用载体。如果不用载体,最好将这些金属分裂成像钌黑 和铑黑那样的细微颗粒,再加入反应混合物之中。
虽然第八族金属可以不必负载于载体上而投入反应之中,但事实上, 把第八族金属负载于惰性固体上会更便利,更合适,因为这样可以分散 第八族金属从而增加催化剂的活性表面积。用这种方法,第八族金属可 以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惰性固体的定义是:<1>在反应条件下,该固体不发生化学和热 降解现象;<2>无第八族金属催化剂时,不与原料发生化学反应。突 出的典型载体为美术上所熟悉的碳、石墨、二氧化硅、氧化铝、沸石、 硅酸铝、硅藻土和白土,其中碳,石墨和氧化铝是几种最佳的载体。制 备这类催化剂的方法也是熟练工作人员所熟知的。为了将第八族固态金 属负裁于载体上,通常将裁体在第八族金属的盐和络合物水溶液中浸渍, 然后干燥,接着在升温条件下进行加氢处理。这可算是一个最佳方法了。 制备好的催化剂合第八族金属的重量以少于25%为适宜。
除了第八族金属无素以外,还要加一个催化剂的次要组分一强酸。 任何强酸,只要其酸性比醋酸强(即如果该酸溶液浓度为25%,其 PKa值要小于4.75),并且在反应条件下,不发生化学反应,那么 该强酸就可以用作促进剂。因此它可以是强无机酸(如磷酸),氟化羧 酸如三氟醋酸或磺酸,磺酸中优先选用甲磺酸、三氟甲磺酸、苯磺酸和 对甲苯磺酸。还可以使用固体多聚磺酸,例如聚全氟磺酸,也即商品 “Nafion”。它们与第八族金属催化剂掺和在一起,或是专门作为第 八族金属的载体使用。
这类强酸组分的适宜添加量可达到整个反应器装填重量的百分之十。
适合该反应的温度高于50℃,最好是在75℃至250℃的范围内 进行反应。人们会明白,各种不同的原料的最佳反应温度是不同的,但 是总的来说,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烃类副产品的生成,需要该过程在允 许的最低温度下进行。
用于实现加氢生产的氢气以高于大气的压力通入反应器比较好,其 压力数值最好选在250磅/时2到5000磅/时2这个范围内。该氢气 允许夹杂有一氧化碳、氮和象氮这样的惰性气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BP化学有限公司,未经BP化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61051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