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光纤连接器及其连接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86103790.1 | 申请日: | 1986-05-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148B | 公开(公告)日: | 1992-11-18 |
| 发明(设计)人: | 约翰·马克·帕尔姆奎斯特 | 申请(专利权)人: | 美国电话电报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2B6/38 | 分类号: | G02B6/38;G02B6/36 |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代理部 | 代理人: | 刘建国 |
| 地址: | 美国纽约州***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光纤 连接器 及其 连接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光纤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特别涉及使光纤安放在同轴连接插头的通道中,使得装在其中的光纤至少在纵轴的径向对准的方法,该通道是在从同轴插头的纵轴径向延伸的平面中。
考虑到光纤外径为125微米,使内芯为8~50微米的两根光纤对准连接是一个艰难的工作。市场上已经能买到几种连接光纤用的连接器。
有一种叫做双锥连接器。它包括一个用以固定两个插头的装置。每一个插头端接一根光纤,并且带有一个锥形的端部。光纤结尾于一个轴架,该轴架延伸到插头的端面以外。两个插头安放在一个套筒的两端,套筒装在一个外壳中,并且有两个相对的锥形空腔用于安放这两个插头,使得它们所带光纤的端面相接触或稍许分开一点。这样控制模压的插头和套筒:当插头放入套筒中时,它们的配合面使两根光纤对准。在这种连接器中,插头可以绕其纵轴自由转动。一般来说,它没有提供使插头相对于套筒重复对准的装置。
另一种叫做环圈式连接器。它包括一个耦合器。耦合器的每一端有一个安放插头的管状部分。每一管状部分有一沿其纵向延伸的槽沟。一个在耦合器内滑动的套筒能同轴地安放两个插头,每一个插头适于端接一根光纤。每一个插头有一沿其纵向延伸的通道用以安放一根光纤。插头装在带有一个径向突出的准直销钉的连接器主体上。当连接器主体安放在耦合器的管状部分时,准直销钉安装在沿该管状部分延伸的槽沟里。沿耦合器的每一管状部分径向突出的装配销钉装在外壳的一个槽沟里,当插头装配到耦合器时,该外壳封住连带的插头和连 接器主体,以及耦合器的管状部分。外壳上的槽沟包括一个环状部分,耦合器的装配销钉在里面将插头锁住在耦合器上。
环圈式连接器的优点在于插头是用陶瓷材料做成而不是模压的。因此插头可以高精度地加工,当用于具有很小尺寸的光纤时是很好的。另外,插头中用以安放光纤的通道非常光滑,没有会损坏光纤的模压的毛边,在其它类型连接器中毛边是存在的。
虽然环圈形连接器的耦合器中的滑动套筒保证了插头的外表面对准,但不能保证插头内的通道也对准。当然若通道不对准,装在通道里面的光纤也不能对准,传输损耗就随之发生。
现有技术包括带有定位标记的连接器系统,该标记保证在重复连接后光纤端部同样的径向对准,这就保证了光纤端部拆开重连后总是以与拆开前同样的方位连在一起,但是它没有在最初提供光纤的最优对准。当然最优对准可以用反复试配的办法来实现,而它需要在过程的每一次重复中作测量。
所需要的、而现有技术未提供的,是使光纤最优对准的用以连接光纤的环圈形系统。这个问题的解决应当是实现起来不太贵,而且适合于现有的环圈形连接器。
本发明的光纤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解决了上述问题。连接器用以端接光纤的部分包括一个带有纵轴及纵向延伸通道的插头,该通道适于安放光纤的端部。在插头的表面带有一个标记,该标记设置在从通过插头端面的通道开口中心的纵轴出发,并径向延伸的线上,使安放在通道中的光纤的端面中心位于沿径向延伸的线上,从而与标记对准准。在这里,通道或通道开口中心定义为和插头通道横截面有同样周边并且贴近插头端面的均匀薄板的质心。光纤的中心定义为贴近安放该光纤的插头端面的该光纤的均匀横切薄片的质心。
本发明的光纤连接器包括两个上面所说的插头。一个耦合器连接这两个插头,使两个插头的纵轴是同轴的,并且插头的径向延伸线在从该纵轴出发并径向延伸的共同平面中,造成通道中心和其中的光纤的中心实质上位于该平面中,而该光纤的芯子实质上就对准了。在一个最佳实施例中,每一个插头装在一个连接器主体中,用标记与连接器主体上的销钉对准。在另一实施例中,标记不实际作在插头上,而是机械记录的。连接器主体与插头根据所存的信息用插头的销钉与标记对准。连接器主体装在耦合器中,它们的纵轴是同轴的。耦合器有固定连接器主体的销钉的装置。使插头的通道在从该纵轴开始并径向延伸的平面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未经美国电话电报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610379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