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手持振动铲无效
申请号: | 85202230 | 申请日: | 1985-06-15 |
公开(公告)号: | CN85202230U | 公开(公告)日: | 1986-06-18 |
发明(设计)人: | 朱子伟;郝义勇;杨振中;马绪情;杨伯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九零零二部队;湖北省石首县荆州电动工具厂 |
主分类号: | B25D11/02 | 分类号: | B25D11/02;A01B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河南省***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手持 振动 | ||
一种土工作业工具。
直到提出本实用新型为止,镐、锹等仍然是主要的人工土工作业工具,但这些工具作业效率低,劳动强度大,特别是挖掘三、四级土壤和夹石土壤更为困难。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便于手持的动力土工作业工具代替普通的锹、镐工具,以提高作业效率,降低体力劳动强度。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是在一般挖壕机和挖坑机不能到达的地方,该手持振动铲可以到达进行作业,在效率上,它虽然比不上挖壕机和挖坑机,但是比人工用锹、镐作业却要高出4-6倍。
本实用新型是采用机械振动原理来实现的,它由动力源、传动软轴和铲头三部分组成。动力源产生的动力,通过软轴带动铲头内偏心振子高速旋转,使铲头产生高频振动,当犁式铲刀插入土壤后,土壤随之产生剥离和破碎,达到松土目的。
图1是手持振动铲外形结构示意图。
图2是铲头、减振器和操作手柄以及各零件之间的连接的结构剖视图。
由图1可以看出,手持振动铲由发动机⑤通过传动软轴③带动铲头①振动,固定在铲头①上的犁式铲刀⑥发生振动,并能使铲头①的中心线沿连园锥面的轨迹而振动,在挖坑和挖洞时能够产生连续振动, 以便进行连续作业。
下面对手持振动铲具体实施从各部分的结构上加以叙述。
由图2可以看出:在连接偏心振子⑦和软轴③的延长轴(20)上,其前端与偏心振子⑦为健连接,其另一端与软轴③为螺纹连接,延长轴(20)的外部是一个延长轴套管⑨,其前端又与铲头①〔见图1〕的外壳(1′)的尾盖⑧焊接在一起,其后端又与软轴③的套(17)相连,在延长轴套管⑨的前部带有减振器②〔见图1〕和前操作手柄(11)。前操作手柄(11)的右端带有起减振作用的橡胶块⑩,其两侧用钢板夹紧固定在前操作手柄(11)的右端。橡胶块⑩下端留有一个间隙,在作业开始时,使橡胶块⑩下端与延长轴套管⑨接触,起定位作用。当作业开始后,为了不使振动传到前操作手柄(11)上,而保持间隙。前操作手柄(11)通过钢板(12)与减振器②〔见图1〕连接在一起,由钢板(12)使螺栓(19)装在延长轴套管⑨上。振子⑦所产生的振动,首先传到延长轴套管⑨上,通过橡胶圈(18)而得到缓冲,从而使前操作手柄(11)达到减振作用。后操作手柄④〔见图1〕装在手柄臂(16)左端,手柄臂(16)的右部有一个销孔,通过销轴(15)装在销轴座(14)上,销轴座(14)焊接在延长轴套管⑨上,在销轴座(14)沿销轴轴线方向两侧分别装有弹簧(13′),弹簧(13′)的下弹簧座固定在销轴座(14)左右两边的轴套管⑨上,弹簧(13′)的上弹簧座固定在销轴座(14)左右两边的手柄臂(16)上,从而使延长轴套管⑨所传来的振动,首先经过弹簧(13′)缓冲,使手柄(16)绕销轴(15)旋转时,也可以达到一定的减振效果。铲头①上的犁式铲刀⑥是通过焊接而连接到铲头①的壳体前端的端塞(21)上 从而当铲头①振动时,中间凹进部分带有加强筋的犁式铲刀⑥,将随铲头①的壳体振动。当犁式铲刀⑥与土壤接触时,犁式铲刀⑥就自动插入土壤中,随着振动,而破坏土壤颗粒间的结合力,使土壤剥离和破碎,达到松动土壤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九零零二部队;湖北省石首县荆州电动工具厂,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九零零二部队;湖北省石首县荆州电动工具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52022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高水头贯流式水轮发电机组
- 下一篇:水果采摘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