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一种利用煤炉余热的冰箱无效
| 申请号: | 85200285 | 申请日: | 1985-04-01 |
| 公开(公告)号: | CN85200285U | 公开(公告)日: | 1986-05-14 |
| 发明(设计)人: | 杨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杰 |
| 主分类号: | F25B27/02 | 分类号: | F25B27/02;F25B33/00;F25B39/00;F24C15/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河北省秦皇岛***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煤炉 余热 冰箱 | ||
本实用新型属于吸收扩散式冰箱的改进。
吸收扩散式冰箱是以热能为动力的冰箱。吸收式制冷系统(制冷机芯)包括四个主要部分: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整个系统通常是用无缝钢管焊接制成的。系统内抽成真空后充入适量氨、水、氢气,并密封。
一般的吸收扩散式冰箱的高温热源是采用煤油、电、可燃气体等对冰箱制冷机芯的发生器进行加热,使工质氨在系统内进行循环相变制冷。这要消耗大量能源,很不经济,例如:美国专利3407625号;也有设想采用间接加热方式的,例如:利用热管和附加的蓄热装置将煤炉的热能传送至冰箱发生器的方案,但结构复杂,笨重,降低炉温,缺乏实用性。利用煤炉余热向发生器供热,长期以来所存在的困难在于炉温的波动,即:煤炉旺火时与封火时温度相差几百摄氏度,在这样大的温度变化情况下,任何一种吸收扩散式冰箱均不能正常工作。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改进原有冰箱的结构,并专门设计与之配套的煤炉余热集热器〔图2〕。利用煤炉的余热对发生器直接加热。这样,冰箱不消耗任何其它能源,仅利用煤炉余热便可正常连续工作,其结果是制成一种全新产品——家用煤炉余热冰箱。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解决方案是:废除现在通行的直管式发生器结构,改变现有的发生器与制冷机芯的结构。采用螺旋形发生器〔图1(1)〕且与制冷机芯其余部份分裂的方案,即:由制冷机芯分裂出来的螺旋发生器〔图1(1),图3(6)〕,设置在冰箱旁边的煤炉〔图1(2)〕保温层〔图3(8)〕中。螺旋发生器〔图3(6)〕在置于炉胆〔图3(2)〕上的余热集热器〔图3(4)〕的螺旋板〔图2(1)〕上紧密地环绕。
螺旋发生器〔图1(1)〕上端引出管的尾部垂直分成两根歧管,一根作为精馏管〔图1(4)〕,另一根作为回气管〔图1(7)〕。提液管〔图1(5),图3(7)〕在螺旋发生器〔图1(1),图3(6)〕的中上部与螺旋部分相通,并与发生器管路平行通过绝热保温层〔图1(3)〕在回气管〔图1(7)〕根部垂直进入回气管〔图1(7)〕并延伸一定高度,提液管〔图1(5)〕上端开口作为氨气排出口,使氨气通过套在其外部的回气管〔图1(7)〕输送至精馏管〔图1(4)〕下部,与来自螺旋发生器〔图1(1),图3(6)〕的氨蒸气一起进入精馏管〔图1(4)〕。提液管〔图1(5)〕上端一定距离处侧壁有开口,与稀氨水液封管〔图1(6)〕相通,用以排出稀氨水并防止液封管〔图1(6)〕左右两侧的氢气和氨气互相串通。
为保证吸收扩散式冰箱的发生器能正常工作,必须使用恒功率热源。采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集热器,能够近似恒温地利用煤炉余热向发生器连续提供热能。
余热集热器〔图2〕主要由上板〔图2(4)〕,下板〔图2(3)〕,外套〔图2(2)〕和封火盖〔图2(5)〕组成。为了充分利用余热,还可以在上板〔图2(4)〕、下板〔图2(3)〕之间设置吸热片〔图2(6)〕及外套〔图2(2)〕周围增设螺旋板〔图2(1)〕,如若向一般吸收扩散式冰箱发生器提供煤炉余热,外套〔图2(2)〕也可由传热导管或热管的蒸发段弯曲成园环形构成,此种情况下便由传热导管或热管把煤炉余热近似恒温地输送至冰箱发生器。
作为最佳实施例,余热集热器构造如图2所示。上板〔图2(4)〕和下板〔图2(3)〕的中心开有大孔形成炉口,孔的大小以能方便地放入蜂窝煤为度。上板〔图2(4)〕和下板〔图2(3)〕之间拉开一定距离形成夹层结构。下板〔图2(3)〕上面固定有呈幅射状分布的金属肋片作为吸热片〔图2(6)〕,其长度不得超过炉口,高度应略低于外套〔图2(2)〕顶端。上板〔图2(4)〕可以是活动的,类似普通煤炉的炉圈,距炉口中心一定距离均匀分布多个小孔或小缝,以供封火时排逸烟气。外套〔图2(2)〕和下板〔图2(3)〕可以由金属板焊接而成,也可以用金属铸造而成。该集热器是安装在煤炉的炉胆〔图3(2)〕上,作为煤炉炉盘。集热器〔图3(4)〕外围有保温层〔图3(8)〕,煤炉的最外层是薄钢板制成的外壳〔图3(1)〕。煤炉封火时,除用封火盖〔图3(9)〕把炉口盖上外,还要把保温盖〔图3(5)〕盖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杰,未经杨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52002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核态沸腾用带氟涂层的小温差换热器
- 下一篇:大功率自动上水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