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流体机械设备无效
| 申请号: | 85109439 | 申请日: | 1985-12-28 |
| 公开(公告)号: | CN85109439A | 公开(公告)日: | 1986-07-16 |
| 发明(设计)人: | 金丸尚信;谷和志;小沼富泰;东海林昭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
| 主分类号: | F04B29/00 | 分类号: | F04B29/00;F04B1/22;F04B39/02 |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代理部 | 代理人: | 王申,王宪模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流体 机械设备 | ||
本发明是采用气体作为气体泵和气体压缩机之类工作流体的流体机械设备。
一般来说,例如,用于冷却器,空气调节器的气体压缩机中,常用斜板式压缩机。但是,这种斜板式压缩机是由斜板在固定的汽缸内上、下带动活塞,故在结构上具有效率差的缺点。
本申请人为解决这种斜板式压缩机的存在问题,提出了高效率的新型压缩机,并在美国提出了B90-01第770581号专利申请。
虽然这种压缩机在结构方面很合理,但对其运动变换结构部,必须考虑它的润滑。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合理地进行运动变换结构部的润滑,提高其耐久性。
本发明的特点为:将具有旋转的汽缸体的轴体,和具有与汽缸体同步旋转的旋转板的轴体,其相互间的接触作成球面接触的结构,同时往该球面接触结构部分导入在出口侧带有润滑油的高压工作气体。
采用这种结构,由工作行程中产生的高压,将含有润滑油的工作气体输送至球面接触结构部分,因此可合理地对球面接触结构部分进行润滑,并提高其耐久性。
附图为本发明流体机械设备的实施例。图1为空气压缩机主要部分的纵剖面图;图2为图1沿Ⅱ-Ⅱ线取的剖面图;图3为图1沿Ⅲ-Ⅲ线取的剖面图;图4为图1主要部分剖面放大图;图5为图4的分解斜视图;图6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图7为图6主要部分放大图。
以下按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1中,于略呈碗状的外套1的开放端,通过O型环2而配置的侧板3,用数个组合螺钉(无图示)固定在外套1上。
旋转轴4穿过侧板3的中心,并通过滚针轴承5,被侧板3支撑。再在滚针轴承5的外侧,安设用卡子6卡住的机械密封结构7。
在外套1中,设置了工作室组装体8和运动变换结构部9。
工作室组装体8是由以等间隔加工的数个穿通孔10的汽缸体11,以及安装在穿通孔10中并具有活塞杆部12和球体13的活塞14所组成。
此外,在旋转轴4的头部压入固定汽缸体11的管状轴体15也被压入固定,使成一体;在管状轴体15的头部,还装有伞形齿轮,即在本文为螺旋形齿轮16,它与轴体形成一体。
在外套1的内部,嵌入了固定轴17,并在该固定轴17上,通过滚针轴承18使轴体19可旋转自如地被支撑。在此处,固定轴17的轴线与旋转轴4的轴线具有以规定角度相交的关系,并由此角度确定活塞14的行程。
在轴体19的内部,安装了球面承受部件20,它承受在旋转轴4头部形成的球面部21。
在轴体19上,制作了与轴体15的螺旋形齿轮16互相咬合的螺旋形齿轮22,通过这一结构,可使汽缸体11和轴体19同步旋转。
下面,对运动变换结构部9进行说明,圆板状旋转板23是将其中心部位固定在轴体19的外周,并在外周内端面支撑着活塞14的球体13。在此处,滚针轴承24设置在旋转板23和外套1之间,承受活塞14的移动负荷。
其次,对于阀的结构作一说明,如图2所示,在侧板3的内壁面,作成与吸入口25连通的圆弧状低压通路26,以及作成与该通路相对并与出口27连通的圆弧状高压通路28;在高压通路的周围埋设橡胶等制作的密封垫圈29并形成高压室30。该高压室30由于用埋设密封垫圈的方法就可形成,因此也无需大量开设阶梯,当开设阶梯时,也可在后述的浮球阀的端面形成。31为构成汽缸盖的浮球阀,它是做成环形的铁板,配置在侧板3和汽缸体11之间。如图3所示,浮球阀的设置是使高压通路32、低压通路33分别与在前述侧板3形成的高、低压通路相对。而且,其外周与外套的内周之间具有微小间隙,并与旋转轴4同心装配。浮球阀31本身位于高压侧较好,因此它也可加工成稍大于密封垫圈2的圆弧形状,并将余量部分的铁板固定在外套1上。
在上述结构中,例如,当用内燃机旋转旋转轴4时,汽缸体11就与旋转轴4同步旋转。与此同时,通过轴体15的螺旋形齿轮16和轴体19的螺旋形齿轮22,轴体19也同时旋转,故旋转板23也同时旋转。
这样,汽缸体11和旋转板23同步,例如,当按图2向左旋转时,位于低压通路26流入开始端附近的活塞14就处于从上死点稍移动至下死点侧的位置。而且,随着汽缸体11向左转动,活塞14移向下死点;若在低压通路26流入结束端附近,活塞14就从下死点稍移至上死点侧的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未经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51094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