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电爆破早爆危险指示器无效
| 申请号: | 85109355 | 申请日: | 1985-12-27 |
| 公开(公告)号: | CN85109355B | 公开(公告)日: | 1988-04-20 |
| 发明(设计)人: | 叶华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铁道部科学研究院西南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G01R22/00 | 分类号: | G01R22/00;F42D5/00 |
| 代理公司: | 铁道部科技情报所铁路专利咨询服务中心 | 代理人: | 范荣 |
| 地址: |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爆破 危险 指示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爆破安全作业及早爆事故分析的监测装置。其功能是在电爆破施工现场探查各被监测点之间是否有足以引起桥丝炽热式电雷管早爆的危险杂散电流,以便进一步了解杂散电流在该处的发生条件及运动规律,并据以确定预防早爆事故的措施。也可代替电雷管应用于某些要求避免雷管爆炸的有害作用或无需利用其爆炸作用的试验中。
桥丝炽热式电雷管(以下简称电雷管)是桥丝炽热式电引火装置的一种。因此,本发明也同样适用于采用其他桥丝炽热式电引火装置的场合。
电雷管的发火条件是获得必要的点燃冲能。即在某一起爆电流作用下,只有在通电时间等于或超过该起爆电流对应的点燃时间时,电雷管才会爆炸。
现有的杂散电流测定仪参见《冶金安全》杂志1975年第一期第42~43页。在测量杂散电流时,实质上它是一个输入电阻为一欧姆的指针式直流及工频交流电流表。将其输入端分别接在两个被监测点上。操作者必须首先读出杂散电流值,再根据电雷管的最大安全电流ic及爆破安全规程规定的容许杂散电流上限in(30毫安)判别(或估计)发生早爆危险性的大小。显然,这是一种始终要依赖操作者的介入的、间接地判别早爆危险的方法。当具备准确地读取直流、50赫交流稳态电流值的条件时,杂散电流的持续时间皆远大于电雷管的点燃时间,电雷管发火的时间条件自动满足,这种仪器是很适用的。
但是,还可能遇到瞬时杂散电流(其延续时间很短)、间歇性杂散电流及电容放电电流等。
公知的测定仪由于表头有惯性而不能指出瞬时杂散电流的存在或不能确切地指出其危险性。由于操作者在长时间等待中难免疲劳,用公知的测定仪就很容易漏测间歇性杂散电流造成的早爆危险。
做一个简单的、杂散电流瞬时值一超过in就报警的装置也不理想:用这类装置是无法考虑电雷管发火的时间条件的。这是一个原理上的缺陷,可能造成过分夸大所存在危险的后果,从而对成本及劳动生产率产生不良影响。特别是在分析早爆事故的原因时,往往希望通过人为的再现事故来证实分析结论,前述的原理缺陷直接降低了这种装置的价值。
常有人把电雷管或电雷管引火头接在两个被监测点之间,企图根据它们是否爆炸或发火来解决上述问题。但是,这样作不够安全,特别是在有瓦斯、矿尘爆炸危险的环境内。此外,由于雷管个体的感度有一定的差异,用于观测的雷管又只能随机抽取,无法预知其感度;采用引火头时,其感度还可能受潮湿或机械作用的不良影响,因此,没有爆炸或没有发火并不一定说明最敏感雷管在同一条件下不会早爆。因此,效果也不理想。
本发明的任务是提供一种可以探查包括(直流和50赫交流的)瞬时电流、间歇性电流、恒定电流、非恒定电流及电容放电电流等杂散电流早爆危险的电爆破早爆危险指示器。其报警特性(指输入信号电流i与报警时间tM间的函数关系)与最敏感电雷管的发火特性(指起爆电流i与点燃时间tk间的函数关系)相同,并在重复使用中保持不变。其最小输入阻抗为1欧姆,由跨接在输入端钮上的一个电阻提供。此电阻对外电路构成一个一欧姆的模拟电雷管,以便从被监测点获取最大杂散电流。此外,它还应在发现瞬时值大于in的杂散电流时发出警告,以便发现可能发展成为危险杂散电流的临界情况,并满足现行爆破安全规程的要求。
将它作为电雷管的等效替代物接在被监测点之间,只要其间有危险杂散电流,就自动发出光、声报警信号,表示电雷管在同样情况下将发生早爆。
本发明的任务是藉助电子电路实现的。因此,可以多次使用而保持特性不变。
与已经提到的各种方法相比,电爆破早爆危险指示器将具有下列特点:
1、能在更复杂的杂散电流情况下给出正确的探测结果,除直流、50赫交流恒定电流外,还能指出其瞬时电流、间歇性电流、电容放电电流以及各种中间情况下的早爆危险。
2、其工作原理在理论上较为严密。通过模拟最敏感雷管的发火特性,克服了雷管个体之间感度有差异并无法预知其大小所造成的困难;从而提供了一种特性一致的“标准电雷管”作为衡量杂散电流早爆危险的统一尺度;使试验、调查结论更可靠,可比较性也更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铁道部科学研究院西南研究所,未经铁道部科学研究院西南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51093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磁头及生产该类磁头的方法
- 下一篇:车辆高度调节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