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连续铸造结晶带材之方法和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85107674 | 申请日: | 1985-10-19 |
| 公开(公告)号: | CN85107674A | 公开(公告)日: | 1987-04-22 |
| 发明(设计)人: | 罗伯特·哈维·约翰斯;约翰·达纳·瑙曼 | 申请(专利权)人: | 阿利金尼·勒德卢姆钢铁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2D11/06 | 分类号: | B22D11/06 |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巫肖南,李雒英 |
| 地址: | 美国宾夕法***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连续 铸造 结晶 方法 装置 | ||
1、直接将熔融金属铸造成连续的结晶金属带材之一种方法,其特征包括:
将熔融金属(19)供入包括一个接受端(22)和出口端(26)之一个铸造容器(18)接受端(22)中,出口端(26)靠近铸造表面(20),其中有边缘(33),与铸造表面(20)平行;
通常,冷却的铸造表面(20)是向上超过出口端(26)而运动;
从接受端(22)将熔融金属输送至出口端(26),使铸造容器(18)之出口端(26)中提供一池具有充分均匀流动并且有一个自由的上表面的熔融金属;
使熔融金属充分均匀地自出口端(26)流动,横过出口端(26)之宽度而流到运行中的表面(20)上,流动金属之表面张力构成欲铸带材之整个表面,熔融金属池之自由表面的表面张力,构成带材之顶面,熔融金属离开出口端(26)之底部的表面张力,使出口端(26)底部(28)之内表面和铸造表面(20)之间维持一个弯月面(35),构成带材条之底面;熔融金属离开出口端(26)的两个侧边(30)之表面张力,构成带材的边缘,同时两侧边之宽度基本上等于所铸带材之宽度;
控制容器(18)之出口端(26)中的熔融金属的深度以及出口端(26)和铸造表面(20)之间之距离,保持熔融金属在顶部、底部和侧边的表面张力;以及
将带材(15)从运行中的铸造表面(20)上移走。
2、如权利要求1中的方法,其中,从接受端(22)至出口端(26)的熔融金属(19)的输送包括在出口端(26)中维持一个充分均匀的流动横截面积。
3、如权利要求1或2中的方法,其中熔融金属(19)的输送包括,从接受端(22)穿过出口端(26),都维持一个充分均匀的流动的横截面积。
4、如权利要求1,2或3中的一种方法,其中所说的在铸造容器(18)中的熔融金属(19)的输送包括,供应中的熔融金属在接受端(22)中的水平面与在出口端(26)中的水平面相同。
5、如前几项权利要求中之任一种方法,其中所说的熔融金属(19)的输送,包括从接受端(22)至出口端(26),流动的宽度逐渐增加,然而却保持一个充分均匀的流动横截面积。
6、如前几项权利要求中之任一种方法,包括调节熔融金属在铸造容器(18)中的流动,以便提高在出口端(26)中的流动的均匀性。
7、如前几项权利要求中任一种方法,包括运行该铸造表面(20),使其越过容器(18)之出口端(26)的通常为U型的结构,其方向通常是从U型结构之底部朝向出口端(26)之顶部。
8、如前几项权利要求中之任一种方法,其中包括使铸造表面(20)按照一条轨道运行,使金属流动的方向与水平面形成一个0°至135°之间的角,这是根据容器(18)的出口端(26)中的自由表面和铸造表面之间的方位来测定的。
9、如权利要求8中之方法,其中所述角与水平线所成的角为0°至45°。
10、如前几项权利要求中之任一种方法,包括,通过控制铸造表面(20)的速度以及在容器(18)之出口端(26)中的熔融金属(19)的深度来控制带材(15)之厚度。
11、如前几项权利要求中之任一种方法,包括,按照每秒钟小于2000℃的冷却率将与铸造表面(20)接触之后的熔融金属冷却,完成晶质金属的固化。
12、如权利要求11中之方法,其中之冷却是按每秒钟小于1500℃的冷却率来冷却的。
13、如前几项权利要求中之任一种方法,其中,铸造表面是按每分钟20至500英尺(6.096至152.4米)的速度运行的。
14、如前几项权利要求中之任一种方法,包括提供与出口端(26)之边缘(33)平行的铸造表面,而且铸造表面与出口端(26)之间距在0.005至0.060英寸(0.127至1.524毫米)之间。
15、如前几项权利要求中之任一种方法,包括将带材(15)从铸造表面(20)移走,形成的带材具有均匀的宽度,其宽度范围在4至48英寸(10.16至121.92厘米)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阿利金尼·勒德卢姆钢铁公司,未经阿利金尼·勒德卢姆钢铁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510767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旋转式流体能量转换器
- 下一篇:双托十一孔吹管乐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