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致冷剂吸入收集器无效
| 申请号: | 85104561 | 申请日: | 1985-06-14 |
| 公开(公告)号: | CN85104561A | 公开(公告)日: | 1986-12-10 |
| 发明(设计)人: | 赫曼·赫莫乔·维盖斯 | 申请(专利权)人: | 塞梅尔金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5B41/00 | 分类号: | F25B41/00 |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代理部 | 代理人: | 孙蜀宗,刘征 |
| 地址: | 美国明尼苏达州554***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致冷 吸入 收集 | ||
本发明涉及致冷剂吸入收集器,特别是与尤其适用于传输制冷装置中的那种致冷剂吸入收集器有关。
熟悉本领域的人都知道,蒸汽压缩制冷系统中使用的吸入收集器的位置介于致冷剂蒸发器和致冷剂压缩机之间,其主要目的是允许汽态致冷剂从收集器流向压缩机,同时阻止过量的液态致冷剂返回压缩机。目前使用于传输制冷系统中的典型的吸入收集器公开于美国专利3,420,071中。如其中所示,来自蒸发器的返回管把基本上呈汽态的致冷剂传送到收集器壳体内的上部,随着条件变化,不同程度上也带进了一些液态致冷剂。液态致冷剂滴落到壳体底部的贮液池,同时一部分气态致冷剂进入壳体内上部的U形管的一个开口并通过U形管到达壳体顶部的出口并回到压缩机。U形管弯曲部分有一个过油孔,液态致冷剂中的润滑油可以通过这个小孔进入U形管以回到压缩机。在一个传输制冷系统中使用的典型收集器的底部都有一个帽套或其它结构,来自内燃机的热水循环经过该帽套以蒸发贮液池中存在的液态致冷剂。
当这种收集器用于传输制冷系统中时,在某些工作条件下,例如从冷却工作模式转变成加热或除霜解冻模式的过程中,尤其是当蒸发器在低温和环境低温下工作时,就会有大量的液体排入收集器。有时,发动机冷却水中的热量不足以很快地蒸发这些液态致冷剂,致使U形管的下部充满了液态致冷剂,这样蒸汽流过的横截面积减小,便得蒸汽的流速加大并且把较多的液体带入压缩机。不仅如此,当蒸汽蒸发时,猛烈搅动贮液池中的液体产生了泡沫状的液-汽混合物。泡沫可能一直上升到U形管的顶部,这样把液体夹带到压缩机。根据当时不同的条件,回到压缩机的一定数量的液体有时足以引起液体冲击而必然损坏压缩机的部件,甚至损坏整个压缩机。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进了的吸入收集器,它可以大大减少液态致冷剂向压缩机回流。
因此,按照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其中带有一个二级或致冷剂接收和容纳腔和收集器,该二级容器腔室与贮液池相分离。返回收集器的致冷剂被引入该二级容器腔室并通过一个测量孔滴入贮液池。返回收集器的致冷剂从来自蒸发器的致冷剂返回管的出口进入二级容器腔室。当回流到收集器的液态致冷剂数量很大时,二级容器腔室可以存留其中一部分,这样供给收集器的贮液池的热就有条件较好地蒸发贮液池中的液态致冷剂,并且使致冷剂以蒸汽形式通过U形管流出收集器。这样就避免了前面叙述过的现有技术中所遇到的难题。
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式将参考附图举例加以说明。附图中:
图1是适用本发明收集器的传输制冷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一种收集器的部分剖开的垂直截面视图;
图3是图2所示的收集器的俯视图;
图4是在图2和图3所示的收集器中采用的二级容器腔室的等轴投影图;
图5是本发明中另一种实施例的垂直剖视图;
图6是图5中所示的收集器的俯视图;
图7是组成图5和图6所示的收集器中的二级容器腔室的一部分的管子和板的等轴投影图。
在图1所示的传输致冷系统中,一个内燃机(10)驱动一个致冷剂压缩机(12),把热气体送至三通阀(14),如果设定在冷却位置,则热气体经过该三通阀被送至致冷剂凝结器(16)。从凝结器(16)出来的液态致冷剂通过一个膨胀阀(18)进入致冷剂蒸发器(20),然后致冷剂再通过一个蒸发器返回管(22)进入收集器(24)的顶部。汽态的致冷剂离开收集器(24)并通过管路(26)回到压缩机(12)。内燃机的冷却水通过管路(28)送入位于收集器底部的水套(30),并自该处经过管路(32)回到发动机散热器(图中未示出)和发动机(10)。至此为止关于本系统的叙述都假定装置工作在冷却模式下。本装置也可改为加热或除霜解冻工作模式,只要改变三通阀(14)的通道位置即可把来自压缩机(12)的热气体直接引向膨胀阀(18)。在冷却模式下工作的致冷剂流向用实线箭头表示,而在加热或除霜解冻模式下的流向则用虚线箭头表示。图1中并没有画出实际传输制冷系统中的所有部件,但是这些省略的部件对于本发明的主题来说是无关紧要的。
体现了本发明的一种收集器如图2至图4所示。该收集器具有一个带顶壁(36)和底壁(38)的圆筒形外壳(24)。来自蒸发器的返回管(22)把致冷剂传送到壳体(24)内的上部空间。配置在该壳体内的隔离装置形成一个接受和容纳致冷剂的二级容器腔室,其参考标号为(40)。该容器腔室向上开口,并且其在壳体中的位置恰好位于致冷剂返回管(22)的出口(42)正下方,这里出口(42)也作为壳体的入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塞梅尔金有限公司,未经塞梅尔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51045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盾构式隧道掘进机
- 下一篇:电子枪电极及其制造方法





